新質生產力如何加快形成需要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以催生更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四川 24℃ 0
摘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和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則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遠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記者 李强 攝


2023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科博會展館,學生在與機器人互動。記者華小峰攝


關鍵字

融合力

受訪嘉賓

王楠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王穎成都苑東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袁建霞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畧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圓桌訪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和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則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融合力,在當下為何更加重要?科技大省的創新體系應當作出哪些調整?成果轉化如何打通堵點痛點?如何讓企業從“要我創新”轉變為“我要創新”?《2024四川財經諮文·“進”與“立”》首期聚焦“融合力”。圍繞“雙鏈”深度融合,記者對話了省內外專家及企業家代表。

A

融合力

在當下為何如此重要

●記者:2024年四川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大關鍵字是融合力,本質上是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期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當下,為何推進“雙鏈”深度融合更加迫切?

袁建霞: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所在。在當下,對全國、對四川來說,既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又面臨來自國際社會的激烈競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唯有通過創新來形成更多的新質生產力。這不是一般的創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顛覆性科技的創新,以催生更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為此,需要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並持續提升融合力,從源頭開始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使兩條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同聯動、同向發力。通過科技創新來解决產業發展中的中斷點、痛點、難點、堵點,推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確保產業鏈安全,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陞級,以及開闢新賽道、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王楠: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任務,是解决科技創新“孤島現象”的現實要求,是推動我省產業邁上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决定競爭成敗的關鍵。

四川是經濟大省、創新資源大省,要形成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需要科技創新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和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在這一階段,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就顯得尤其重要。

王穎:“中國製造”要轉向“中國創造”,需要充分發揮創新鏈對產業鏈的驅動作用,並疊加產業鏈對創新鏈的引導和承載效應。“雙鏈融合”能够促進產業優勢由生產製造向創新研發等高附加值環節拓展,增强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們講“跟隨式創新”,現在則必須要在“源頭創新”上下功夫。比如生物醫藥產業,極可能出現顛覆性創新,不創新就會落後於人。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要有機結合起來,為發展“源頭創新”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同時,產業鏈補鏈、强鏈才能更好地承接創新發展。就拿生物醫藥產業來說,品質分析使用的高精度分析設備、部分關鍵輔料等環節仍存在短板,補鏈、强鏈的過程也為部署創新鏈提供了載體。

B

創新體系

應作出哪些調整

●記者:過去我們看到,諸如產學研聯合體的誕生,還有一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倒推企業自主創新的措施。現在又提“雙鏈”深度融合,有什麼不同?我們的創新體系哪些環節應適當調整?

王穎:產學研聯合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的互動合作,既解决了企業的難題,又盤活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資源。但從實際情況看,還存在一些短板,如產業界與科研界在創新目標導向上存在脫節,很長一段時間,科技型企業創新供給不足的同時,高校院所的大量有效專利又在“沉睡”。

而“雙鏈融合”關鍵在“融”。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作為創新的主體,絕不能只是“有問題才找你”,更需要“雙向奔赴”,在理念和認識上要進一步開放和融合。

王楠:過去一部分產學研聯合體的做法,從政策層面促進科研界、產業界互動合作。而現在更需要的是加强產、學、研之間的利益聯結,讓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圍繞產業鏈開展,消除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的障礙。

比如,四川正在探索的新型研發機構等,就是通過股權等形式共建利益共同體,推進面向需求的創新。像這樣的共同體,聯結更加密切,融合了各個創新主體的訴求,有效减少轉化的中間環節。創新直接面向產業端,產業的需求直接迴響到創新端,創新體系的“閉環”就形成了。

囙此,創新體系建設的長期方向,必然是把利益紐帶打造得更加牢固、結實,勁往一處使,真正構建起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通道。

沿海地區的一些創新平臺有一定借鑒意義。這些實驗室的實體化建設,不僅是儀器、場地的實體化,更是高層次科研人才隊伍的實體化。這樣的做法使得創新方向、目標更加聚焦,避免了“內耗”,使得創新更加“心無旁騖”。

袁建霞:“雙鏈”融合,是從“零敲碎打”到整個創新體系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畧調整,是構建環環相扣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首先,我們需要把科技和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

其次,我們需要融合的動力,即充分調動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從創新供給端來說,要改進我們的“指揮棒”,從科研計畫的導向、從成果和人才的評估上,引導科研人員做有產業應用價值的研究;從成果的應用端來看,要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讓科技領軍企業在自主創新中“挑大樑”,在帶動產業鏈躍遷上“唱主角”。

再者,我們需要融合的“土壤”。提升本地產業承接能力,為創新企業尋找落地應用場景。我們還需要融合的平臺,完善轉移轉化體系,搭建概念驗證和中試等研發平臺等。

C

成果轉化

如何打通堵點痛點

●記者:作為科技大省,四川擁有大量的成果產出,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科技成果轉化,是四川的“必答題”,也是未來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的“加分項”。如何打通成果轉化中的堵點、痛點?

王楠:四川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大量政策探索和環境營造,致力於把更多高端科技成果留在省內,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隨著四川產業轉型陞級,四川科技成果在本地開花結果已成大勢。同時,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决和持續發力。比如,專業化的中試研發平臺不足、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构和人才不足、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等。囙此,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仍需全面深化。

王穎:首要的是降低產業界和科研界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摩擦成本”。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針對產業鏈的痛點、卡點、堵點,集成各類創新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終為始,將極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對於從基礎研究延伸的成果轉化,要打破成果轉化的“瓶頸”,比如科研人員激勵問題、中試熟化平臺數量較少的問題等,促使科研人員有動力、有條件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作一定融合,减少與企業對接過程中對科技成熟度的爭議。

在實際中,資訊的不對稱對於科研成果轉化的對接以及合作的達成影響重大。囙此,要建設起科技創新資源共亯服務平臺,暢通供需雙方的資訊獲取通路。

袁建霞:首先要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强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佈局建設一批中試熟化平臺、技術轉移機构和新型研發機構,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車間。

其次要保持科技創新方向與產業發展方向的一致性。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前瞻佈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並圍繞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部署科研創新方向,包括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及試製改進等,以顛覆性科技和前沿科技催生新產業新模式,加快形成四川高品質發展新的動力源。

同時要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包括:改革成果評估和人才評估機制,建立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分級分類評價體系;加强科技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建立市場化的中試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构;打造全省統一的科技交易市場,為科技成果提供轉移轉化平臺;加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等。

D

“要我創新”

如何轉變為“我要創新”

●記者:2022年廣東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3841.61億元,占全省比重為87.1%;四川企業R&D經費為732.7億元,占全省比重首次突破六成。企業自主創新是四川的短板,怎樣讓企業從“要我創新”到“我要創新”?

王楠:從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和建設研發機構覆蓋面、研發投入强度等方面看,四川企業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企業創新能力確實是我省科技創新的明顯短板。

企業要在產業鏈“向上攀升”,才能更好激發創新的內生動力;企業的利潤豐厚了,才能更好積聚創新實力。2023年,四川規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到8月和9月才走出同比累計負增長。但是,2023年不少上市企業研發費用增速高於營業收入增速,研發投入强度穩定提升,可見在複雜嚴峻的發展壓力下,許多頭部企業仍保持創新投入定力,積極佈局未來發展。

提升企業創新積極性,應與推動企業轉型陞級一同下功夫。從政府來說,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助力企業科技創新:

一是强化國有企業創新引領,發揮行業創新示範帶動作用。二是强化領軍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三是以產學研協同强化企業創新,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流動。四是進一步強化創新政策服務,促進激勵政策在促進企業創新中發揮最大效能。

袁建霞:在從科技强到企業强、產業强、經濟强的創新之路上,企業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企業作為一個營利性的經濟組織,謹慎投資、規避風險不可避免,尤其是對於具有較大風險和較强外部性的基礎研究投資,需要政府的引導、鼓勵和支持,包括通過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直接給予經費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引導企業進行前瞻性部署。同時,不斷完善企業基礎研究稅收制度,適時提高優惠力度。

王穎:我們從2012年開始佈局第一個創新藥的項目,到完成第一個自主研發一類新藥的二期臨床花了9年的時間。對於生物醫藥產業而言,研發週期長、風險高,但“我要創新”一直是一種自覺。生物醫藥產業是創新驅動的產業,競爭也是全球性的。

2020—2022年,我們公司的研發投入平均比例為19.92%,高於行業平均水準。近年來,我們持續推出新產品上市,歸功於高比例的研發投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希望從資金鏈和人才鏈方面更好支撐“雙鏈”融合,避免創新發展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記者文露敏甯寧徐莉莎)

标签: 創新鏈 產業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