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多種產業。江蘇坐擁954公里海岸線和3.75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獨特。但與之不相匹配的是,江蘇海洋經濟總量及其在全省經濟大盤中的占比並不突出,可以說仍是“短板”。
江蘇如何向海而興、加快建設海洋强省?
江蘇海洋經濟短板在哪
根據《2022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年江蘇省海洋生產總值(GOP)達到9046.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7.4%,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9.6%。
同樣是2022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4%,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6萬億元關口,達到16302.9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2%;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1.15萬億元,占全省GDP的22%,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2.2%。
廣東、山東、福建三省的海洋生產總值位居全國前三,而江蘇排在全國第六比特。相比之下,江蘇的海洋經濟究竟存在哪些短板?
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鄒欣慶看來,江蘇海洋牧場發展相對較弱,現時要養殖一些售價昂貴的海產品比較難;海洋旅遊、濱海旅遊方面,與廣東、山東等省份也存在較大差距。江蘇省漁業協會會長張朝暉也提出,江蘇的海水養殖產業相對不强,缺少“叫得響的海水魚”品種。
“江蘇的江港强、海港弱,全省貨物輸送量達2億噸大港數達到7個,其中只有1個是海港。”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副處長錢春泰說,說起江蘇沿海深水大港,首先要提到連雲港港,但連雲港市經濟體量對港口的支撐能力不足。與此同時,與連雲港港毗鄰的日照港、青島港,服務設施等方面有較好基礎,而江蘇沿海以淤泥質海岸為主,灘塗面積大,建港條件不及廣東、山東等省。
江蘇海上風電開發在國內較早,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但近年來由於海上風電國家補貼退出,加上省管海域內可開發的風電資源剩餘不多等原因,江蘇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在全國的占比不斷下降。而廣東海上風電開發起點高,在財政扶持下發展迅猛,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江蘇現有13個海洋產業中優勢明顯的三大產業,但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隱憂。
“現時全省港口的貨物輸送量較高,但是港口貨物周轉量較低。”錢春泰介紹,貨物周轉量為實際運送貨物噸數與貨物平均運距之乘積,而不少長江中上游的貨物,通過南京港、泰州港等轉運到上海港或者寧波舟山港,運輸距離並不遠,“我省港口的貨物周轉量低,說明我們走得不遠,而廣東、山東港口的貨物運輸距離很遠,甚至達上萬海裡。”
在貨運方面,集裝箱運輸效益更好,但是江蘇的集裝箱輸送量不高。錢春泰介紹,2022年,全省集裝箱輸送量2273.7萬標箱,而廣東省有7064.8萬標箱,其中深圳港就有3004萬標箱、廣州港達到2484萬標箱。“這兩個港口中的任何一個,集裝箱輸送量比江蘇全省都高。”
在海洋船舶方面,錢春泰表示,江蘇船舶工業企業以民企為主,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不少企業在科技研發上投入不多,科技含量不高,部分關鍵覈心配套裝備還依賴進口。
多線勾畫藍圖打造新增長極
2022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2.9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2.29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我省和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相差約6000億元,而我省海洋生產總值和廣東就相差了9000億元。”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說,江蘇和廣東的經濟差距主要在海洋經濟方面,如果江蘇的海洋生產總值這個“關鍵量”能够趕上去,江蘇地區生產總值也將隨之而上。
那麼,江蘇海洋經濟迎頭趕上,該從哪些地方發力?
——由“江强海弱”向“江海聯動”轉變,首先要打破跨江交通的短板。呂永剛表示,交通短板是困擾多年的問題,補上這個短板是發展海洋產業的前提,如果不具備這個前提,我省沿海三市的海洋經濟潜力就沒有挖掘的條件,三地海洋產業的特色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三市的產業經濟重心到沿海還有一段距離,這正是歷史形成的一個短板。近年來,洋呂鐵路等交通線路陸續通車,短板正逐漸彌補。”
——持續建設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錢春泰介紹,從區位來看,通州灣與上海都在長江入海口,處於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T”字形接合部,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項國家戰畧在這裡交疊,“通江通海通上海”是通州灣最大的區位特徵和發展優勢。“要持續推進通州灣示範區開發建設,打造江蘇新出海口,將這裡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北翼。”
——持續加强港產城聯動。在連雲港,現在港口優勢、都市優勢跟產業優勢形成聯動,特別是徐圩石化板塊呈集羣式爆發;在南通,港產城聯動之後承載力提升,大通州灣建設如火如荼,各重大專案陸續突破落地……“過去長期存在的港產城聯動性不强的問題,近年來逐漸得到解决,爆發力由此產生,接下來還要持續加强。”呂永剛說。
——促進“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旅遊”融合發展。江蘇省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主任錢林峰認為,可以在海洋牧場上搭建海上旅遊平臺,平臺下方進行海洋牧場建設及養殖,在平臺上方拓展垂釣、品嘗海鮮等休閒漁業,或採用在海上風電機組下方設定網箱養殖魚蝦貝類模式,實現“水下養殖、水上發電”。此外,還可以重點發展濱海康養和濕地生態旅遊。
——政策制定向發展海洋經濟傾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江海聯動局面。錢春泰提出,要加大引進海洋經濟龍頭企業的力度,加快引進央企的二三級子公司,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學習廣東、山東、福建等地建設海洋强省相關舉措,加强財政資金引導,面向民企出臺更多優惠政策。
發力邁向海洋强省。去年8月,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目標:到203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6800億元,在2022年基礎上翻一番,海洋經濟總量規模實現爭先進位,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海洋產業創新高地,海洋經濟成為全省高品質發展的新增長極。
爭先進位加快建設海洋强省
“建設‘大通州灣’,是邁向海洋强省的重要一步。”錢春泰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通州灣”建設成果頗豐,隨著多座跨江大橋建成通車,這裡逐步成為以上海國際大都市為覈心、南翼杭州灣、北翼通州灣“一核兩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通州灣示範區,經過10餘年發展,100平方公里區域湧動著無窮活力。錢春泰介紹,2020年,南通以“大通州灣”思維,綜合原沿海岸線的洋口港區、通州灣港區、呂四港區為新的通州灣港區,推動國家戰畧在南通落地實施。
江蘇現有13個海洋產業中,海洋船舶工業是優勢明顯的產業之一。
位於泰州靖江市的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是國內民營造船龍頭企業、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骨幹企業之一,其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關鍵名額連續多年位居中國造船行業五强。
1月4日,記者來到該公司,走進智能化分段生產車間,只見7000多噸集裝箱船以及5萬多噸化學品船正在進行分段製作;船塢內、碼頭上,一艘艘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動力散貨船加緊搭載、舾裝,確保進度節點。
“我們建造的船舶採用燃油和瓦斯雙重動力,受到國際市場青睞。”該公司船研所船裝室副主任徐紅忠介紹,LNG雙燃料動力船採用了LNG燃料和燃油驅動,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普通的燃料油船减少約20%,在相同工况下降低能耗8%,此外還有一個由企業自主研發設計的“智慧大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我們為新加坡船東建造的21萬噸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前不久交付,這也是該系列散貨船的第9艘船舶,提前完成2023年27艘、371.15萬載重噸的年度交船目標。”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企業年度新接訂單39艘、594萬載重噸,位居世界造船企業第二比特;在手訂單98艘、1281萬載重噸,其中雙燃料動力船舶佔據半壁江山,生產任務已排到2027年。
據瞭解,2023年1月—10月,靖江市造船完工量71艘、750.5萬載重噸,同比上升21.4%,造船完工量分別占全省、全國、全球的46.1%、21.7%、10.8%。
通州灣和靖江結出的碩果,是江蘇海洋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江蘇造船三大名額已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2023年前10個月造船完工量1627.1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2807.6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6110.7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四分之一;經過初步核算,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約7210億元,同比增長6.3%,比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1.1個百分點,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7.7%。
江蘇,正持續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堅定向著海洋强省邁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