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諸葛漪
“誕生21年,話劇《長恨歌》票房一直很好,不過滬語版《長恨歌》一票難求、看過的朋友都在發微信朋友圈‘長篇大論’,這些都讓我有些沒想到。”導演周小倩感歎。一連17場滬語版話劇《長恨歌》正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票在去年已全部售罄。
滬語話劇《繁花》第一季、第二季演出近百場,計畫第一季4月再次與觀眾見面,第二季10月亮相,第三季今年有望啟動創作。伴隨電視劇《繁花》熱播,滬語作品與海派文化再次成為從網絡平臺到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方言表現更有感染力
滬語版《長恨歌》來自編劇趙耀民的首版劇本,時隔20多年登臺首演,加入了王琦瑤和王母、吳佩珍、蔣麗莉之間談論選“上海小姐”,以及王琦瑤懷孕後與康明遜商量等四場戲,時長首次超過3小時。這一版王琦瑤的扮演者劉曉靚,也是第一位說滬語的王琦瑤。
滬語版《長恨歌》導演周小倩在上海度過青年時代,恰好是電視劇《繁花》描寫的20世紀90年代,“我從西安來上海,我丈夫從北京來上海,當時的黃河路就是王家衛鏡頭裏那麼輝煌,我一點沒有覺得過火。那時,我好多朋友沉浸在股市,每晚在黃河路、進賢路、乍浦路度過。”
早在2022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計畫創排滬語版《長恨歌》時,小說《長恨歌》作者王安憶就說,“我個人非常喜歡方言演出。非常高興看到《長恨歌》上海話呈現。”
在周小倩看來,“滬語版《長恨歌》彌補普通話版本不足的地方,對觀眾來說更親切,這也是話劇《長恨歌》首演以來第一個達到210分鐘時長的版本。陝西人藝《白鹿原》也用陝西方言,演了幾百場,說明方言表現更有感染力。”但她強調,《長恨歌》的成功,歸根結底在於作品本身,滬語演繹屬於錦上添花。
重新認識走散的朋友
話劇《長恨歌》在首演20周年之際製作滬語版,而話劇《繁花》在立項伊始就確立以滬語來演繹,將小說《繁花》分“三季”進行演出,三季之間彼此獨立但又相互關聯。
話劇《繁花》導演馬俊豐是小說擁躉。小說《繁花》讓馬俊豐看到這個城市中人的多樣性、生命力、對待生活的渴望,“這都是我喜歡的。小說用上海話書寫,帶著上海語調、語音,最大程度反映風土人情,有很多文化秘密藏在語言中,所以話劇《繁花》一定要用滬語演繹。”
更重要的是,馬俊豐通過《繁花》認識了上海,“很多角色太像我認識的上海人,極有代入感,讓我重新認識在生活中走散的上海朋友、誤會或者失之交臂的上海人,兜兜轉轉間瞭解了周圍人的行為邏輯。”他把《繁花》比喻為3D眼鏡,“裸眼看3D電影很模糊,你一戴上眼鏡,這個電影充滿細節,非常好看。”
走出上海,滬語《繁花》能繼續盛開嗎?馬俊豐認為,文藝作品能極大推動方言傳播,“四川話、東北話憑藉影視劇、短劇都挺火。上海話軟糯,包含地域的特點,就像普通話‘我愛你’、滬語‘吾歡喜儂’、粵語‘我中意你’,味道不一樣。”
到上海來打卡看戲
這幾年,以滬語演繹上海故事越來越多。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海派滑稽戲《寶興裏》帶著新面孔、新故事、新笑點回歸美琪大戲院。《寶興裏》圍繞上海老弄堂的舊改故事,展開一幅幅上海人似曾相識的畫卷。自2022年9月首演以來,《寶興裏》已分別在蘭心大戲院、臨港演藝中心、美琪大戲院上演24場,先後進行三次重大修改。這次《寶興裏》在美琪大戲院上演,電視劇《繁花》葛老師的扮演者陳國慶飾演花家阿伯,這是他時隔多年再次登臺,“演出前一晚,我都快失眠了。”
在年輕觀眾聚集、海外作品盛行的音樂劇市場,滬語和上海故事也在逐漸建立存在感。2023年10月初,根據邵藝輝編劇、導演作品《愛情神話》劇本改編的同名音樂劇首演,今年5月又將與觀眾見面。
音樂劇《愛情神話》複刻安福路等上海地標,演員們頻繁切換普通話和滬語。在音樂劇《愛情神話》中,非滬籍主演宗俊濤、蔣倩如滬語發音得到觀眾認可,連外國演員Hamza Al-sal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洋涇浜”。監製徐崢期待音樂劇《愛情神話》能成為上海文旅行業標誌性體驗,“遊客到上海,就來打卡看音樂劇《愛情神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