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解决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向陸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不僅要有陸地糧倉,還要建設“海上糧倉”。
我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稟賦。“江蘇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加快推動海洋漁業高品質發展,為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提供有力支撐。”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說。
江蘇建設“海上糧倉”情况如何?如何做好發展海洋漁業經濟這篇“大文章”?記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訪。
全省迎頭趕上的海洋漁業
2023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有江蘇“親海近海第一區”之稱的連雲港市贛榆區,這裡的海水育苗和遠洋捕撈均在全國沿海佔有一席之地。在連雲港贛榆東潤海產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裏,工作人員正在將收割的海帶進行分揀、沖洗、烘乾等。
該公司負責人秦軍海介紹,紫菜養殖週期較短,生產成本低,一般從每年11月開始收割,次年3月底結束,“我們2023年在近海養了大約1萬畝紫菜,總淨收入將達400萬元左右,現在不少工作人員正在‘菜園子’裏忙碌。”
如今,“中國紫菜之都”連雲港每年大約有70萬箱紫菜經過加工後運往世界各地。2021年,柘汪紫菜產業園建成,這是江蘇省首個紫菜加工全行業電氣化覆蓋示範區。柘汪鎮副鎮長李清介紹,柘汪紫菜產業園占地面積約326畝,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可容納180套紫菜初加工生產線,年產紫菜60億張,年產值20億元,帶動約2000人就業。
贛榆區擁有62.5公里海岸線、1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108萬畝,年實現漁業產值131.7億元;2022年該區水產品產量達45.4萬噸,較上年新增4.97%,漁業產量和產值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列。去年,連雲港綜合蘇魯海產品批發市場、海頭現代漁業設施集中區、柘汪鎮紫菜產業園、現代海洋牧場、青口鎮藍灣育苗中心等漁業優勢資源條件,贛榆區獲批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
除了贛榆,我省其他地區也正加快“海上糧倉”建設步伐——
在通州灣,江蘇通州灣漁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季金峰介紹,南通通州灣海水養殖示範區通過改造,昔日海水養殖尾水已變身“水資源”,示範區為高塗圍海養殖區域,面積17550畝,其中養殖水面13070畝,養殖主要品種為脊尾白蝦、梭子蟹等,少量養殖海蜇、日本對蝦、海水魚類和貝類;
在如東縣九龍村,該縣漁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周亞文告訴記者,村裡以水產養殖業為主導產業,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則,為南美白對蝦溫棚養殖尾水“生物生態直接淨化工藝”模式示範點,全村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2.1萬畝,注册有“龍仔”商標;
在響水縣,江蘇三圩鹽場海水養殖基地打造5000畝高品質海產品養殖基地為養殖覈心區,採取蝦、蟹、貝混養的低密度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年產日本對蝦240萬斤、貝類1250萬斤、梭子蟹56萬斤、脊尾白蝦15萬斤,產值近3億元,逐漸成為規模化高效現代養殖園區……
季輝介紹,現時,江蘇海洋漁業產值達到500多億元,海水產品年產量達135萬噸。近年來,我省海洋漁業產業發展“紅火”,正持續建設“海上菜籃子”,著力培育壯大高效特色海洋漁業。
緊盯短板弱項,找准著力點
雖然我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視海洋漁業,將其納入高品質發展工作大局,堅持海陸統籌發展,多措並舉發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對比先進省份,短板弱項也十分明顯。
就生產結構而言,從海淡產品比例來看,我省海產品產量、產值占比不高。記者瞭解到,我省以淡水產品為主的特徵較為明顯,海水產品產量、產值僅占全省總量26%左右;山東、福建、浙江以海水產品為主,其產量、產值占比在80%上下;廣東海淡水產品相對均衡,海水產品產量、產值占比50%左右。
陽澄湖大閘蟹、盱眙小龍蝦、中洋河豚、太湖“三白”……江蘇蝦蟹經濟中外聞名,淡水漁業產值30多年全國排名第一,且養殖的大多為高產值魚蟹,其中特種水產養殖面積占比超過76%,“蝦蟹”經濟已成為江蘇漁業的“金字招牌”。
相比江蘇淡水魚蝦蟹特色養殖,江蘇海水養殖規模較其他省份偏小。“雖然我省淡水漁業發達,但是受限於海洋自然條件,還缺少一條‘叫得響的海水魚’。”江蘇省漁業協會會長張朝暉表示,像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除了區位優勢好,沿海開發資金投入包括科技、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投入都遠超江蘇。季金峰也提到,“海水魚養殖這方面我們相對薄弱,無論是科技還是苗種,原產地在江蘇幾乎很少,從育苗開始,種要去外省借,苗也要買別人的苗,江蘇海洋本身還缺乏這方面優勢。”
除了海產品生產結構,我省海洋漁業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短板——
從總量規模看,綜合實力不强。現時我省海洋漁業產業總體規模僅排在全國中游,人均海水產品不足17公斤,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我省海水產品年產量僅為福建、山東的18%,浙江、廣東的30%;我省海洋漁業產值也僅為福建、山東的35%,浙江、廣東的55%。
從發展區域看,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江蘇省海洋漁業生產以傳統的近海、灘塗貝藻類養殖為主,深遠海養殖仍未取得突破;現時全國已建成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其中山東建成67個、廣東建成38個、江蘇建成4個;全省僅有4家遠洋漁業企業、43艘遠洋漁船,船隊總規模不大。
我省需要破除“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發揚敢闖敢試精神,聚焦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找准工作著力點和主攻方向,著力建設“海上糧倉”。“要以更大力度向海洋要空間、向海洋進軍,推進海洋漁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季輝說。
積極佈局,加快建設海洋牧場
南極磷蝦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物種,被稱為“海上金礦”。前不久,我國自主研製建造的第一艘專業化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深藍”號完成首航滿載歸來,在150餘天有效工作中捕撈4萬餘噸鮮蝦、船載加工5000餘噸蝦粉,江蘇省養殖捕撈業向深遠海邁出重要一步。
“深藍”號首航成功,是我省推進海洋漁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江蘇該如何克服短板弱項、更好地建設“海上糧倉”?
季輝表示,發展海洋漁業經濟是篇“大文章”,江蘇要以更大步伐探索實踐海洋漁業改革創新路徑,推動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高品質發展、“後發快至”——
建設“海上糧倉”,需緊抓“深遠海”。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養殖生產,不僅能有效拓展養殖空間,帶動水產育種、預製菜加工和漁旅融合等相關產業發展,還能有效拉動投資。經測算,一個2萬立方米的桁架類網箱可帶動2000多萬元投資。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江蘇省海洋漁業經濟發展推進會上表示,我國未來海洋漁業發展新空間將是深遠海。江蘇要系統謀劃、科學佈局,高品質推進一批深遠海養殖項目落實落地。
“海洋漁業本身具有開放性本質,囙此强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在更大範圍集聚發展要素,實現借力發展,對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尤為重要。”季輝表示,要繼續探索開展蘇台、蘇港、蘇澳漁業合作園區等外向平臺建設,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推進建設東南亞和非洲遠洋漁業、水產養殖加工基地;同時,進一步研究製定新建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實高品質遠洋自捕水產品回運支持政策,引導更多企業爭做全國遠洋漁業的“單打冠軍”。
漁港經濟區以漁港為龍頭、以產業為基礎、以鎮村為依託,能够有效貫通產加銷、融合漁文旅,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發展海洋漁業經濟的重要抓手。要儘快正式印發江蘇省沿海漁港經濟區總體佈局規劃,建設公益性水產品交易市場、漁業展覽館等,突出漁港經濟區“經濟”内容。
建好“海上糧倉”,還要建設更多海洋牧場。現時,我省已建成海州灣海域、南黃海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加强對其長效監管的同時,加快推進秦山島、濱海陶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鼓勵、支持南通呂四海洋牧場建設;此外,還要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牧漁城、牧漁場建設,打造“浮筏生蚝+網箱魚類+網簾紫菜+底播貝類”多級組合、“新能源+資源養護+漁業養殖+漁港經濟”多產融合的具有江蘇海域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