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電波》完成紀實電影拍攝《千裏江山圖》在舞臺上不斷“破圈”紅色文化“現象級IP”在上海不斷生長

上海 30℃ 0
摘要:

  記者吳桐諸葛漪

  日前,“90後”觀眾夏曄在上海大劇院觀看了上海歌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首演,動人的旋律和變化無窮的舞臺令他心潮澎湃。“從獨唱、重唱到合唱,旋律聲聲入耳,舞臺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有變化,讓人應接不暇。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那群‘風雲時代’的‘風雲兒女’岩漿一般噴發的才華與信仰。”從一首歌到一部民族歌劇,紅色基因激蕩出新的活力,在年輕觀眾群中產生迴響。

  歷史從未走遠,紅色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記憶,也要成為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記憶。回望2023年上海舞臺藝術創作,始終有一抹亮眼的紅色。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中篇評彈《千裏江山圖》、淮劇《火種》、兒童劇《雪夜前行》等原創作品,不斷挖掘和傳承紅色文脈,創建紅色文化IP(文化知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樣本。

  從舞臺到銀幕,從小說到戲劇

  在黨的誕生地上海,賡續紅色血脈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近年來,上海文藝工作者集中力量,接力打造了不少“出圈”的紅色文化IP,讓其中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情懷、理想主義氣質呈現出穿越時空的力量。《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12月13日至17日,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再度引發觀演熱潮。自2018年12月登臺以來,這部紅色題材原創舞劇已累計演出近600場,足迹遍佈全國各地,持續不斷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二刷”“三刷”。

  今年,《永不消逝的電波》有個新動作:舞劇紀實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拍攝完成,探索劇場與影院“雙向互哺”模式。1958年,孫道臨主演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如今,從電影到舞劇,再到電影的IP開發,進一步激發“紅色電波”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說:“駐演和巡演近600場,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代表上海出品的現象級作品。舞劇電影是新時代舞蹈文藝作品創新突破的一次嘗試,將舞蹈藝術與電影鏡頭的魅力相結合,守正創新,積極拓展‘電波’舞劇IP豐富的可能性,傳播上海紅色文化,譜寫時代華章。希望更多觀眾通過電影瞭解上海紅色文化,回到劇場感受現場演出的魅力。”

  拍電影的過程,對上海歌舞團副團長、榮典首席演員朱潔靜來說,如同一次充電。從微表情開始,她學習如何在鏡頭面前展現人物情緒,對“蘭芬”這個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舞蹈是遺憾的藝術,而這次,終於可以把‘最好的一遍’通過電影的管道留存。但這不是對舞劇的照搬和還原,而是用電影的語言進行一次新的創作,一次向未知領域的探索。”

  紅色文藝作品不僅會“破圈”,更會成為現象級熱點。由作家孫甘露創作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千裏江山圖》今年就成了艺文市場的熱點IP。小說將革命、諜戰、理想、情感等元素巧妙融合,情節一氣呵成,再現上世紀30年代風雲激蕩的上海。由《千裏江山圖》IP改編的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不斷生長出來。

  11月29日,中篇評彈《千裏江山圖》在天蟾逸夫舞臺首演。帶著一本《千裏江山圖》登場的上海曲藝家協會主席、評話名家吳新伯,用評話串聯起“諜戰劇”錯綜複雜的情節。為了引導觀眾走進“小說時空”,講述人與陳千裏進行一場靈魂對話,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焦灼亂世中,一群無名英雄是如何躬身入局,以鮮血和生命繪就“千里江山圖”。

  除了評彈,其他藝術形式的《千裏江山圖》陸續獲得反響:截至11月底,同名廣播劇在喜馬拉雅站內累計曝光量達7350萬,播放量突破279.2萬;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出品話劇《千裏江山圖》明年3月23日至4月7日首演;正在籌備中的同名電視劇也備受期待。不同藝術形式的演繹正賦予《千裏江山圖》新的生命力,讓這個誕生在上海的紅色文化IP輻射出更大的影響力。

  創新藝術表達,與年輕人對話

  看完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許多觀眾對舞臺創新表達津津樂道:整個舞臺猶如一個巨大的片場,舞美利用大量軌道移動舞臺,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實現快速換景。以田漢、聶耳、夏衍、司徒慧敏、許幸之等進步青年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工作者出現在舞臺上,他們“以筆為刀槍”,展開一個“風雲時代”。

  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文學顧問吳海勇說,“正所謂‘少年强則國強’,國歌背後這群優秀的青年楷模,足以成為後人汲取的精神力量,激勵新時代的青年‘起來’‘前進’。”

  通過一部作品,讓今天的年輕人與百年前這群“風雲兒女”對話,是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的願望。“未來,我們還要繼續高唱這首歌,不斷觸發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

  “點燃一盞燈,照亮夜行人。”兩個月前,上海淮劇團原創淮劇《火種》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演員們帶領觀眾走進那段發生在上海的“點燃革命火種”的工人起義運動史。《火種》以1926年至1927年間發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為題材,講述底層產業工人的故事。

  在《火種》一遍遍的排練中,導演何藝光反復向演員們強調:“‘相信’很重要。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那些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先輩們,他們的言談舉止和自身散發出來的浩然正氣真真實實就是這樣的。”

  《火種》還創新推出同名主題歌MV,創作拍攝團隊結合劇碼文字及曲目風格,實地瞻仰上海紅色基地,錄製採集紅色素材,與演唱鏡頭相融合,使MV更具史詩感與渲染力,通過聲像結合的多元運用傳遞出劇碼所要表現的“點燃革命精神之火種,弘揚革命精神之偉大”的無窮力量。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原創兒童劇《雪夜前行》也在今年首演,該劇以“龍華二十四烈士”中年齡最小的英雄歐陽立安為主人公,他犧牲時年僅17歲。首輪6場演出,觀眾人數超過2000人次。舞臺上白雪如飛絮,浮華洋樓的背後是破敗的棚戶區,活潑的表演樣式擊中觀眾的笑點、淚點,讓舞臺上一批有血有肉的革命小志士走進孩子們的內心。

  肩負使命,上海文藝工作者用一部部新作力作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壯大主流價值。這些作品發揮不同藝術門類的優勢,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追求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雙贏,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