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我省持續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海南日報記者周曉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如何演繹?
雨林深處棲息地的修復讓海南長臂猿越住越“豪華”、邁灣水利樞紐工程為魚類過壩提供通道、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建設“路讓樹”……從雨林到濕地,從山川到海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寫在海南的綠水青山之間。
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海南以“綠色”作答時代考卷:今年海南平均每賣出2輛新車中,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設立滿“兩周歲”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著力打造國家公園的海南樣本;一批標誌性工程的滾動實施,釋放出綠色產業新機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公眾提供著越來越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一年來,奮力建設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自由貿易港,生態樂章在海南鳴奏、交響。
新物種+4。
日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大型真菌資源調查隊和海南省林科院重點植物調查隊員等在野外考察中採集到10餘號松塔牛肝菌屬真菌標本。經研究,發現松塔牛肝菌屬4個新物種。
從松塔牛肝菌屬到霸王嶺天麻、大果雞油菌,再到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雨林物種名單上頻現新成員。
雨林“萬物生”,是生態保護成效的最佳注腳。
今年以來,海南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持續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生態優先:築牢自貿港建設的生態環境保障
12月24日,我省首個年捕集利用6萬噸二氧化碳項目落戶華潤水泥(昌江)有限公司。水泥生產線上迎來“捕碳高手”CCUS(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它能將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並實現迴圈利用,變“碳”為“寶”。
碳捕集利用、碳减排是手段,最終目的在於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林光輝贊同這一觀點。這位長期從事紅樹林濕地生態學和濱海藍碳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如今多了一個新身份——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藍碳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藍碳中心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設一個國際化平臺。我們希望開展各種管道的合作,共同推動海南藍碳事業發展。”如今,林光輝在海南待的時間越來越多,數月前他還參與籌辦了濱海藍碳科學與應用國際會議。
這場為期3天的會議,是藍碳中心舉辦的第一次國際會議,也是海南推進藍碳領域國際化的“第一聲”。
第一、突破、開拓,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上,我省不斷邁出新步伐。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當前,我省系統全面推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積極打造國內低濃度水准下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模範;今年1—10月,88個城鎮內河(湖)水體104個斷面(點比特)水質達標率為93.3%,較上年同期提升2.9個百分點。
抓標誌性工程建設——聚焦優勢所能和國家所需,我省生成6項標誌性工程。由最初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禁塑、裝配式建築等4項標誌性工程,到“六水共治”,再到“雙碳”方面的博鼇東嶼島零碳示範區建設,滾動打造。
生態文明地標“上新”——今年8月,海口灣、三亞灣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全國共12個);10月,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獲命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三亞市崖州區、五指山市水滿鄉獲命名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積極迎接新一輪環保督察“體檢”——今年11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我省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在轉交的前二十五批群眾信訪舉報件累計1563件中,我省已辦結549件,階段性辦結323件,正在辦理691件,辦結率55.8%。
體制機制建設持續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大模式、六條路徑”科技指引出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有章可循。深入推進“六水共治”與河湖長制融合,建立省人大、省政協、省紀委監委聯合監督機制,推動河湖長與屬地、部門協同推進流域治理。
生態家底日益豐厚——截至目前,我省累計修復海南長臂猿棲息地1100畝,新增紅樹林面積約2.4萬畝;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2%;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持續保持在80以上,生態環境狀況等級持續為優級。
步步向前,是因為目標在前:海南的生態環境質量要保持全國一流,但僅有這個一流還不够,海南的生態環保工作也要爭創全國一流。
持續發力:抓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性工程建設
登記單元名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有權人:全民;所有者職責履行主體:自然資源部;登記單元總面積:42.685389萬公頃……
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戶口本”。今年3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全國首個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的國家公園的喜訊正式對外發佈,標誌著我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打通“最後一公里”。
“今年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兩周年,海南熱帶雨林是島嶼型熱帶雨林的代表、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和海南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保護意義。”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管理體制機制、生態保護修復、科技支撐保障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持續推動一系列舉措落地生根,著力打造國家公園的海南樣本。
不只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各項標誌性工程的“進度”都在持續重繪——
今年以來,海南平均每賣出2輛新車中,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躍居全國第一。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超全國平均水準,博鼇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第三届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全部場館用電實現100%“綠電”保障。
禁塑成效不斷鞏固深化,現時全省替代品佔有率達78.16%。今年第三季度全省重點行業場所抽評達標率達82.91%,較2022年上升36.82個百分點。
裝配式建築面積在連續數年快速增長後,今年裝配式建築面積占比預計超過70%。
“六水共治”攻堅戰取得系列階段性成效,省、市縣建立健全治水工作機制,摸清治水工作家底,橫向統籌各部門治水職責;今年1—10月完成“六水共治”投資149億元。
現時,博鼇東嶼島零碳示範區建築綠色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交通綠色化等8大類18個項目已經全面完工,其遵循“區域零碳、資源迴圈、環境自然、智慧運營”的設計理念,在工程建設、節能降碳、運營管理等方面建設成效顯著……
一批標誌性工程“重頭戲”落地,既發揮出牽引、示範作用,更為海南生態築牢優勢。
綠色發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像“搭積木”一樣造樓房、讓建築業更加綠色高效,是袁飛和同事正在努力做的事。
“近年來我們在臨高金牌港開發區做模架及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超出預期。”袁飛是海南志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說,志特新材料正計畫追加投資,擴大規模,爭取更多市場。
在我省產業綠色發展版圖中,臨高金牌港開發區裝配式建築產業是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海南堅持以標誌性項目引領,助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縱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等6項標誌性工程,既引領能源、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綠色發展轉型,也帶動風電裝備製造、裝配式建築、全生物降解塑膠等新興產業在海南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讓產業發展的底色更“綠”。
將視線範圍擴大,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和“含金量”,在更多維度上實現提升。
作為海南自貿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引擎,在產業園區內,環保、節能、低碳是招商引資的“門檻”,也是園區建設與運營的“標配”。
在產業項目落地上,我省充分運用“三線一單”成果,早期介入,精准識別優先保護單元,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的精細化管控要求,優化選址選線和空間佈局,預防和解决開發與保護的衝突,引領地區高品質發展。
如何將“山水經”轉換為“致富經”?海南在實踐中探索答案。
以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為抓手,我省在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的同時,積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變現”,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今年11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2021年度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出爐——由2019年度的2045.13億元提升至2068.39億元,組織面積GEP由2019年度的0.46億元/平方公里增長到0.48億元/平方公里,較2019年度增長1.14%,海南熱帶雨林生態保護成效,讓綠水青山的“身價”不斷提升。
五指山毛納村、昌江王下鄉等地依託國家公園生態環境資源和特色文化優勢,探索建立“兩山”理論實踐基地,積極培育生態旅遊、康養等新業態,旅遊收入、人均收入不斷攀升,成為海南鄉村振興模範。
從熱帶雨林國家公園GEP數值提升,到毗鄰國家公園的美麗鄉村建設;從率先創建茶葉碳標籤產品,到開展飯店“生態價”試點;從製定首個體現陸海統籌的省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到積極建設省內首個“兩山平臺”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在海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不斷在拓展。
建設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自由貿易港,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本報海口12月26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