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制度測壓力,體現大城大擔當——訪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何萬篷

上海 25℃ 0
摘要:

  記者王閑樂

  首創和引領是上海的基因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連結全球的國際大都市,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强發展動力和競爭力。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要求?

  何萬篷: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强發展內生動力,這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之一。都市是經濟社會的“進步中心”,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系統性、可持續發展,大多通過頭部都市來實現。上海也是一座頭部都市,是世界觀察中國的視窗,是深化改革開放方向、强度、節奏的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我的學習體會是,新征程上,上海要繼續主動為國家試制度、測壓力、挑大樑,體現大城大擔當。

  頭部都市,尤其是全球頂尖都市,都是專長特別突出的“全能冠軍”。這個專長,就是吸附、綜合、配寘全球資源的綜合能力。高能級的資源要素,在自由貿易精神下便捷流動、集聚,持續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場景項目化,項目企業化。如此一來,全要素生產率就提高了,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率就上去了,定價權、定義權,也能水到渠成。這就是高水准開放、高品質發展的底層邏輯。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就要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持續對標世界頂尖都市,謀劃好高品質、新開放的務實行動。

  記者: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這也是各界對上海長久以來的迫切期待。如何理解“首創”和“引領”的意義?

  何萬篷:一方面,首創和引領是上海的基因,也是上海發展的重要優勢。長期以來,上海是源頭、是潮頭、是碼頭,三者結合讓上海發揮出“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上海的使命是發揮經濟中心都市和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為全國其他地區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服務,使其他地方借助上海的平臺、網絡和通道,更好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參與全球生產分工和價值分配。

  面向未來,開放經濟、消費社會、科技創新、文化賦能、智慧治理是社會發展的五大關鍵驅動力。其中,開放是第一位的,而且應該是“五個開放”,即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對未來開放、高水准開放、主動開放。

  這就意味著,上海的發展必須堅持發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都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都市品格,繼續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大平臺,為更多項目“走出去”保駕護航。此外,上海還應在中外文化文明互鑒方面,體現首創和引領,啟動“軟要素”,做好“軟連通”,夯實“軟實力”,優化“軟環境”,謀劃好人文經濟這篇大文章。

 聚焦重點領域區域求突破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特別提到了浦東、臨港、虹橋等重點區域。今天的上海改革開放版圖中,如何理解它們的特殊性、重要性?

  何萬篷: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需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以點帶面求突破。

  比如,臨港新片區要成為特殊經濟功能區和全球風尚自由城,扮演好“超級連絡人”角色,先決條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高水准制度型開放,最大限度地適用國際通行規則並引領數位貿易等新型國際經貿規則製定,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樞紐節點。跨國公司在這裡能够有效管理全球資本、調撥跨境資金、實現離岸結算,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在這裡能够有效統籌國際國內業務。

  我們最近在研究從臨港新片區、浦東引領區出發,經由上海市區、大虹橋的產業廊道。這條廊道可以向東南生長,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向西北延展,深入國家戰畧腹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策源和開源並舉,充分釋放上海的產業牽引力。

  記者:總書記也特別強調了改革的系統集成。我們理解,改革開放絕不是一家的事。政府、企業等不同主體之間應該如何形成系統合力?

  何萬篷: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時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政策措施,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這段話,我們要理解到位,要把相關改革進行到底,把經營主體服務到家。舉個例子,長三角地區企業濃度高、交互性强,各種場景相互觸發、賦能,在流變中湧現出新的、高級的、複雜的場景,在其中發揮著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民營企業。怎麼保護好、服務好、激勵好這些民營企業,是一個必須用心作答的課題。

  具體做法上,要讓市場邏輯從源頭上驅動、政策措施從框架上保障、國家戰畧從頂層上導引,持續形成合力,構建起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機社會三元一體的框架,提升改革系統集成整體效能,讓資源要素的可貿易性不斷提高。

  我建議,職能部門要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以都市治理現代化為保障,打造一個容小、容缺、容慢、容錯的寬容環境和機制。要正確處理好壓力測試與預期穩定的關係。在加壓和防控、化解壓力過程中,要分清是點上問題,還是面上的問題;是局部性問題,還是長期性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還是系統性問題。應當廣泛運用“創新沙箱”或“監管沙箱”的理念和方法,讓壓力測試的子彈多飛一會兒,讓市場自我調節的手段發揮得更加充分一點。

  以突破性思維做好制度型開放

  記者:不久前,國務院出臺了推進上海自貿區高水准制度型開放的80條措施。制度型開放已是今天擴大開放的重中之重。您認為相比以往,最重要的不同在哪裡?

  何萬篷:以往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重在“邊境開放”,突出表現為降低關稅、壓縮成本、政策優惠等。當下強調的制度型開放,重在“邊境後開放”,在知識產權、綠色環保、人才流動、競爭中性、爭端解决、數據流動等方面,與不斷反覆運算的國際經貿新規則所接軌。制度型開放表現為基於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三高”——高水准制度供給、高品質產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目的是更好參與國際發展和合作。換句話說,就是有標準的,參照最高標準;沒有標準的,借鑒最好水準;暫時沒有的,鼓勵最佳實踐。

  記者:面向未來,上海應該如何做好制度型開放這篇大文章?

  何萬篷:在制度型開放中,規則、規制、標準、管理,越來越重要。這是體現全國統一大市場有效性、體現我們參與全球合作競爭决心的重要尺規。經過檢驗的上海標準、長三角標準,反覆運算為中國標準、世界標準,和我們的產品服務相輔相成,軟硬實力融合並進,將走出國門、走向全球。不只是一體化,上海定價、自主創新、民生普惠等,同樣是須臾離不開標準。

  從TIC(檢測、檢驗和認證)到NQI(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最終都指向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現代TIC已經完成由“科技手段”躍升到“科技要素”地位,進入“貨幣—金融—貿易—科技”的機制,參與協調“國際公認”“全球產品”的定價與定義。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TIC的發展要有突破性思維。一方面,要融入和接續“國際公認”;另一方面,要率先構建和新發展格局適配的新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在這方面,我們要有緊迫感,加强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把重點領域的首創性改革和引領性開放,落到重點區域,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形成“尖峰—高原—廊道—網絡”的結構,有條件的區域,可大膽探索促進貨物自由流動和自然人自由流動複合的新監管模式。

  此外,上海要率先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營商環境,整體便利、本質公平、全面安全、競爭中性、持續開放。對內,要有“越用越有用”的胸襟,提供高標準的創新服務。對外,要有“越流動越主動”的膽魄,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讓企業聽得懂、够得著、用得上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