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5000年前上海成陸了嗎?肯定成了,因為這柄良渚文化時期的象牙權杖就是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昨天上午10時,上海博物館講解員小劉和同事們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為志願者、社區居民講解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中的精品文物。
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展進社區首站昨天啟幕。為進一步實施“大博物館計畫”,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的工作部署,上海博物館於今年12月正式推出“一個館一座城”項目,以流動圖文展覽賦能全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
走進古北市民中心三樓,大尺幅、高精度的圖文展板沿著大廳環成一個大圈,展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已經舉辦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和“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兩場展覽精選出的部分文物。“這個玉琮上可以看到明顯的眼睛圖案,上面還有一個人的形象,這就是良渚時期經典的神人獸面紋。”小劉一邊講解一邊拿出自己的手機,指著手機背後的監視器說:“這些浮雕圖案是凸起的,就像我們手機背後的監視器一樣。”在崧澤文化時期的人首陶瓶面前,她介紹這件飾以人首、胸前開有橢圓形大口的獨特器物可能用於當時祭祀時提到,“這件器物是沒有底部的,整體其實是像一條裙子一樣。”
在不少文博從業者看來,展覽走進社區應是“濃縮的精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次除了展陳,上海博物館的專家講座、互動活動一樣不少。昨天首場講座由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館員周雲主講《實證中國看上海——文明探源與上海考古》。周雲是“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的策展人,這場展覽吸引了超72萬觀眾欣賞;也是長期工作在考古一線的田野考古專案負責人,參與過“實證中國”中部分“藝員展品”考古發掘。近百位居民聞訊提前報名,簽到頁擠滿三大張紙,有居民說:“考古專家很神秘,平常生活沒法遇到,這次機會難得。”
“‘何以中國’系列大展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關注。借此機會我們特別策劃了‘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展進社區,將優質豐富的館藏資源和最新考古發現以圖文管道展現給廣大社區居民,讓博物館的內容體驗在家門口觸手可及。”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透露,巡展在結束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的首站後,還將前往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和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預計覆蓋人群將達數萬人。據悉,巡展首站將在古北市民中心開放1個月,整個巡展預計一直持續至明年3月。
這不是上海博物館的展覽第一次走出展館。去年,“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展曾走進校園,至今年5月已在12所中小學進行巡展。越來越多的文博、藝術場館紛紛打破圍牆,走進社區、企業和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管道融入社會,“都市轉角與文化藝術不期而遇”成為不少市民和遊客心中上海的重要魅力。今年,“打造100個‘社會大美育’課堂、推出5000場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被列為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
“希望未來有更多博物館、藝術館這樣的權威機构走進社會。”一些市民表示,如今公眾對歷史考據、文化藝術需求十分旺盛,但一些社會商業展覽和活動良莠不齊,“專業場館走進社會,有助於提升觀眾的欣賞水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