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疾行者”冰點之下與時間賽跑

上海 33℃ 0
摘要:

  記者黃楊子

  這是上海40年一遇的嚴寒天氣。

  此時此刻,仍有一群奔波在都市網絡中的疾行者,他們在老舊社區忙碌,在醫院急診大廳交接、等候,他們在負重與時間賽跑。

  12月21日,記者坐上120急救車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出發,在路途中聆聽冬日裡托起生命重量的講述。

  暖心走進家庭多份關照

  番禺路上的某個社區鐵門緊鎖。急救隊員賈江江反復撥打家屬電話詢問,“有沒有別的門?我們旁邊是一個小雜貨店,天冷車要開進來,不然病人吃不消。”

  這是典型的上海老舊社區:逼仄的內部道路停滿了車輛,往往讓“救命車”放緩了速度。“阿姨,下次您再打電話,就說從法華鎮路的門進來。”“好的好的,謝謝你們!我們平時不開車,有點搞不清楚。”

  在今年11月的寒潮中,患有小兒麻痹舊疾的崔阿姨不慎摔傷了,右側股骨骨折。術後在家康復活動不便,複診只得求助於120。急救醫師、擔架員與駕駛員三人合力,先將她側臥翻身躺上軟墊,再運上擔架車。從樓棟到車上不到1分鐘的路程,急救隊員還特別拉了拉蓋在阿姨身上的外套,護住傷腿。

  “醫保卡帶了嗎?家裡沒有燒著的湯了吧?”冬至臨近,不少老人習慣在家燉補品,“操心”的急救隊員們也幾乎養成了問一句的習慣。“之前就有病人家屬上了車一拍腦袋想起來,還真沒關火。我們再拿著鑰匙幫忙跑一次,避免了一次危險。”賈江江說,每到嚴冬時節,老人行動更不方便,老齡化程度深的家庭,往往家屬也年事已高,需要多一份關照。

  “許多市民的印象裏,急救車是風馳電掣的。事實上,車上載有患者時,我們的平均時速只有20多公里。”市醫療急救中心副主任錢文雄道出緣由,“年老、體弱、多病,甚至生命體征已到危急程度的患者和陪同家屬,都經不起顛簸。”

  緊急危重患者小幅上漲

  不過,驟降的氣溫確實帶來了業務量的小幅上漲。市醫療急救中心調度長邵贇介紹,截至12月21日15時30分,全市202個網站總出車數量已近2400次,但平均急救反應時間仍穩定在10分40秒內,持續保持本市衛生改革發展3個覈心名額之一——“平均急救反應時間少於12分鐘”。

  氣喘、發熱、神志不清、心臟不適……在市醫療急救中心指揮調度大廳接線員面前的荧幕上,這些都是近日的高頻詞。剛過半百的曹先生突發心梗,緊急入院植入了支架。然而,在心臟重症監護室內,他嘔吐不止,乳酸名額高,醫生懷疑肝功能衰竭,建議立即轉運三甲醫院治療。

  醫院急診大廳人山人海,賈江江協助患者家屬辦理入院、借床,一邊同來自其他分站、同樣送患者入院的同事們打招呼:“今天這邊幾車了?”對方作答:“第三車了,等家屬從留觀室回來。”市醫療急救中心急救部部長吳德根說,較前兩年不同的一個現象是,今冬中青年人群因飲酒造成的突發疾病明顯增多。“聚會多了,免不了喝酒。除了可能誘發基礎疾病導致胃腸道、心臟等不適,嚴重者甚至因酒精失溫猝死。”

  12月21日1時34分,長寧區某電競飯店工作人員緊急撥打120;1時52分,市警察局靜安分局來電,“醉酒鬥毆人員需要送醫治療”……調度員傅嫣妮說,11月通過電話進行院前急救指導心肺復蘇的共220例,可是僅12月21日一天,就有近100例需遠程指導的急危重症患者,其中危重患者60餘人。“在極寒氣候中,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或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陞級急救系統更新換代

  比起40℃的高溫天,冬天更難熬嗎?面對記者的問題,賈江江想了想。“夏天是持續的熱,但冬天可能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連著跑五六層樓,出來寒風一吹就一陣哆嗦。”記者發現,他戴著的橡膠手套裏,已經被捂出了一層汗。可是急救車內暖氣依舊開得很足,這樣能讓患者在短暫的路途上儘量舒適些。

  近年來,上海的急救系統不斷更新換代:車內可拆卸式的第三代心電監護儀分為3個模塊,帶有荧幕的監護模塊可跟著患者走,最下方的除顫模塊可在搬運時拆開便於攜帶;去年9月起,全市120急救車醫保直接結算全覆蓋;通過分流急救熱線120與非急救熱線962120,讓院前急救患者不被延誤。市醫療急救中心科教部部長許萍說,依託5G通信技術,急救車現時已緊密對接所有提供急診服務的醫療機構,實現急診急救資訊的“院前—院內”互聯互通。

  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張志鋒表示,現時接診轉運工作基本平穩有序,如後續出現就診高峰,中心將根據備班方案調配人手,密切動態監測資源配置率,做好與各大醫療機構急診部門的周轉對接,盡力確保本市市民無恙過冬。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