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冷泉深潜海大師生凱旋

上海 25℃ 0
摘要:

  記者徐瑞哲通訊員徐淩

  上海又有多位專家加入新一代深潜科考隊。12月4日起的8天內,來自上海海洋大學馮東教授團隊的青年教師宮尚桂博士、王旭東博士和在讀博士生傅建融,搭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潜器,組織TS2-30-3航次赴“海馬”冷泉探底,順利完成上海海洋大學首批次南海冷泉載人深潜任務。

  海洋冷泉,也就是海底瓦斯滲漏,多分佈於大陸邊緣海底,神秘而寶貴。“我們的工作强度比較大,每次下潜時長超過8個小時,每次下潜採集的樣品至少還需要10小時來完成前處理、測試與保存等工作,”宮尚桂博士介紹,“深潜對裝備成熟度、隊員心理生理狀態、團隊配合默契度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潜航次隊員們不僅克服了海上不利工况,還突破了能力極限,包括在24小時內完成兩次下潜,保質保量地達成既定的下潜任務目標。”

  工作期間,海大團隊完成了6個潜次的科研任務,最大下潜深度1432米,海底總工時超50小時。“我們共採集了不同冷泉生境沉積物插管50根,塊狀和煙囪狀冷泉碳酸鹽岩60多千克,生物類型十餘種超過40千克,以及1000多個孔隙水樣品。”王旭東博士說,“深潜航次帶回的樣品,為推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多個課題提供了樣本和基礎數據保障,也為上海海洋大學在深海極端環境過程與資源方向的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

  記者瞭解到,這一航次還對海大自主研發的全海深原位培養與取樣裝置開展了測試工作,完成了國內首個冷泉環境耗氧通量的觀測實驗,填補了國內海底冷泉環境耗氧通量評估研究的空缺。所謂耗氧通量,是指組織時間、組織面積海底氧氣消耗量。

  科學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載人深潜,已成為引領新時代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本航次深潜成功,我們也順利完成了團隊裏的‘傳幫帶’。”馮東教授介紹,上海海洋大學極端海洋過程與資源研究中心擁有一支優良的深潜隊伍。此前,中心主任陳多福教授在2002年通過載人深潜器對墨西哥灣海底冷泉和水合物進行了實地考察,馮東教授是2013年“蛟龍”號首個實驗性應用航次的首批下潜成員。此次科考,作為航次執行首席的宮尚桂博士和核心成員王旭東博士加入深潜隊伍,成為新一代的深潜科學家。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