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演出1355場“上交室內樂”與都市同頻、與樂迷同行

上海 21℃ 0
摘要:

  記者吳桐

  昨晚,創辦於1983年的“上交室內樂”回到曾經的駐地錦江小禮堂,帶來第1355場演出。北極星四重奏、東海岸四重奏攜手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指揮家、鋼琴家張櫓,上海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錢博文,帶來一場“小而美”的室內樂表演。

  40年來,這個誕生於上海的音樂品牌,經歷了從錦江小禮堂、靜安飯店、湖南路排練廳到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的空間轉變,見證和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室內樂這一藝術形式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和發展壯大。

  近年來,上海交響樂團湧現了許多不同的室內樂組合,“上交室內樂”品牌也更為多元化、國際化。《紐約時報》旅遊版曾將到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聽一場大樂團或室內樂演出,與吃小籠包一起,作為來滬旅遊攻略推薦給全球讀者。

  一代代樂迷的共同記憶

  1983年,“上交室內樂”品牌誕生。1991年起定期在錦江小禮堂舉辦週末室內樂音樂會,成為當時十分時髦的文化活動。

  據上海錦江飯店老員工回憶,當年上海市民的娛樂活動比較簡單,交響樂又是一門新興的高雅藝術。演出現場,一些人閉眼沉醉,跟著樂曲微微點頭,在曲目間隙輕聲交流看法。室內樂帶來的親切感和對話感,為許多樂迷留下難忘的記憶。

  2003年,就讀於復旦大學的何諧第一次與女友約會,就選擇在靜安飯店聆聽上交室內樂。何諧回憶,當晚,年近80歲的小提琴演奏家溫譚的報幕成為難以忘卻的背景音。後來,當“上交室內樂”遷址到湖南路105號,何諧加入志願者隊伍,見證了無數演奏家在這裡的初次登臺。

  因“上交室內樂”徹底愛上當代音樂的義大利小夥阿列,依舊清楚地記得在湖南路聽到菲利普·格拉斯《三島由紀夫傳》時的震驚。演出結束後,觀眾蜂擁而上,去觀摩當時極為少見的羽管鍵琴。

  誕生40周年之際,“上交室內樂”發起故事徵集,如時光漂流瓶勾起很多人的回憶。這些人有的已過耳順之年,有的定居海外,有的最終從事音樂行業,“上交室內樂”是他們的共同記憶。

  眾多新星在這裡嶄露頭角

  “上交室內樂”的第1355場音樂會來了兩位“老朋友”,王之炅和張櫓,他們用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合作了維瓦爾第《四季》中的“冬”和“春”。巧合的是,他們都是在1998年第一次登上“上交室內樂”的舞臺。

  當年,13歲的王之炅在第8届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一舉奪魁,而在備賽時,她曾在“上交室內樂”舉行了一場獨奏音樂會。“那時候小,不知道緊張,只覺得現場很安靜,跟觀眾離得很近。”王之炅說,“表演跟排練很不一樣。學會跟觀眾交流互動,對我參加國際比賽很有幫助。很幸運,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內心播下一顆室內樂的種子。”

  同樣在1998年,11歲的張櫓剛從俄羅斯學習歸來,在靜安飯店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為即將赴美國舉行的獨奏音樂會預演。張櫓說:“我記得當時演奏了《匈牙利狂想曲》和《陽關三疊》,中西曲目都有。現場爆滿,觀眾大都身著西裝和晚禮服,非常有儀式感。那時年紀小,表演完觀眾遞來一顆糖,對自己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40年來,“上交室內樂”成為許多新星嶄露頭角的舞臺。近年來,上海交響樂團湧現了許多不同的室內樂組合,每個樂季都有幾十個組合策劃的幾十套曲目擺在藝委會成員案頭,最終會有十幾套曲目入選“上交室內樂”品牌系列。

  除了古典音樂版圖上的常規曲目,“上交室內樂”不斷挖掘主流作曲家的“冷門”作品,推廣“該識未識”的作曲家。無論是海頓、巴赫、貝多芬的傳世經典,還是鮑羅丁、利蓋蒂、卡爾·賴內克等的待人挖掘的佳作,都讓演奏家們展露出更多個性和趣味。

  在“上交室內樂”品牌誕生40周年之際,上海交響樂團啟動名為“在場”的系列唱片錄音出版計畫,整理與回顧40年來的現場錄音片段及上交音樂廳開廳十年來受邀藝術家室內樂演出精選。錄音時長超過700分鐘的十餘張實體唱片將於明年出版。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