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决定

四川 41℃ 0
摘要: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鄉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就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鄉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就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領會把握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四川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拓展高品質發展空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全域高度,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出系列重要訓示,深刻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衝突的集中體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鮮明強調今後十五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必須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明確要求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暢通城鄉經濟迴圈,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特別是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進城的進得放心,留在農村的留得安心。這些重要訓示,深刻洞察世界城鄉發展一般規律和我國城鄉關係演進趨勢,系統闡明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歷史方位和重點任務,為四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農村,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相互交織,城鄉二元結構尤為明顯。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探索實踐,全省城鄉發展格局不斷優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係進入提質加速的關鍵期。當前,四川城鎮化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到45%;縣域經濟規模偏小、產業層次偏低,整體實力不强,縣城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不足;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突出,基礎設施、民生政策標準、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准城鄉差距較大,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還不健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四川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在縣域、難點在鄉村。必須從全域和戰畧的高度把握和處理城鄉關係,堅定不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提供堅實支撐。

推進四川城鄉融合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深入實施“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畧和新型城鎮化戰畧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寘為重點,緊緊抓住窗口期全力攻堅,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强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强統籌謀劃和總體設計,增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必須牢牢把握著力重點。堅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圍繞“興產業、活要素、優服務、强治理”,統籌推進城鄉規劃佈局、要素配寘、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加快構建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格局。

——必須牢牢把握科學方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强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和鄉村差异,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施策。保持歷史耐心,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必須牢牢把握底線要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羣衆意願和首創精神,嚴格“三區三線”管控,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守住鄉村文化根脈,增强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錨定四川現代化建設總體目標,到2027年,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城鄉空間格局更加優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城鄉經濟迴圈更加暢通,要素流動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破除;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繁榮農村與繁華都市相得益彰、農耕文明與都市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加快形成。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發展共同體基本形成。

二、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縣城的關鍵支撐作用,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切實增强縣城對人口和產業的吸納集聚能力。

(一)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深化擴權強縣改革,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依法依規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縣級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縣級能接得住管得好的經濟社會事項,交由縣級管理;對省市縣共同管理事項,結合縣級實際需求和承接能力,經省級行業首長部門論證評估後,按照法定程式批量賦予縣級相應管理許可權。調整優化由縣級直報審批或管理事項清單,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原需經市級稽核或申報的事項,原則上由縣級直報審批或管理。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增强縣級自有財力和自主分配權,優化縣級財政支出結構,强化財政預算約束,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嚴格控制政府債務規模。支持縣級根據工作實際需要,按規定在總編制不新增的前提下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統籌使用人員力量。加强縣級承接能力建設,落實縣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强化事中事後監管。完善擴權強縣改革工作機制,綜合評估改革範圍,優化擴權對象,實行分類管理。

(二)拓展優化縣城發展空間。加强縣城產業、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防灾减灾等系統規劃建設,持續優化縣城高品質發展空間格局。加大財政、投資、土地、產業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不同類型縣城特色化、差异化發展,鼓勵縣城吸納更多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加大對人口淨流入縣城發展的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按照中等城市規劃建設、打造市域副中心,在用地、資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製定城鎮開發邊界管理實施細則,持續優化住房保障、產業發展、公共設施、生態環境等用地結構。扎實推進城中村改造,啟動縣城存量空間潜能。統籌園區發展與縣城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一批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產業新城、產城融合示範區。推進開發區高品質發展,支持川渝毗鄰地區聯合建設現代產業園區。推動飛地園區提升發展。推進閒置低效土地清理騰退,促進縣城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

(三)提升縣城功能品質。持續推進縣城補短板强弱項,提升生活品質和便利化程度,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縣城。加强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水收集處理、消防等設施建設。全面開展縣城都市“體檢”。推動縣城有機更新,實施縣城精修細補十項民生工程,統籌推進老舊社區改造、歷史街區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和特色商業街區提升,加强縣城停車場建設,支持縣城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推進新建小區配套或預留充電樁,及時消除燃氣、給排水等市政管網安全隱患,建設“口袋公園”,加强“一老一小”等適老化和適兒化改造。加强完整社區建設,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加强海綿城市建設。支持自然灾害風險嚴重的縣城開展承載能力論證和綜合整治,有序推動功能疏解。支持建設各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加强縣城體育、文旅、康養、休閒等設施建設,提升縣城公園綠地品質,創建生態園林都市(縣城),建設一批美麗縣城。

(四)做强縣城產業支撐。以縣城為引領培育壯大縣域經濟,優化產業區域佈局,支持各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遴選一批有發展潜力的製造業重點縣(市、區)給予支持,培育一批工業強縣(市、區)和製造業先進縣(市、區)。推動有條件的縣城有序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佈局建設專業化配套生產基地。推動全國百強縣、百强區數量穩中有升。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質擴容生活性服務業,優化提升縣城商業綜合體、專業市場等,發展新型消費集聚區,爭創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發揮天府旅遊名縣示範引領作用,深化國有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優化縣域營商環境攻堅,深化拓展縣域民營經濟改革試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支持一批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打造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合理佈局建設一批創新平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或平臺分支機搆,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先進縣。

三、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產業發展、人居環境、農民增收等短板弱項集中攻堅突破,每年培育1000個示範村,以點帶面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一)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施糧食擴面增產工程,加强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准“天府糧倉”。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建設天府萬安實驗室,打造全國種業創新高地。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川糧油、川畜、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藥、川魚等特色產業集羣發展,推動川品出川、川品出海,加强品牌打造,提升“川字型大小”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綜合效益,强化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培育和推廣。做大做强農產品精深加工,引進培育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强農產品交易、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强化農業資訊、科技、品牌等服務。辦好供銷合作社。培育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裝備園區,打造農業機械創新聯合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培育休閒旅遊、文化體驗、健康養老、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高效運營天府農業博覽園。支持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民族地區、盆周山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模式,建設一批集體經濟强村。健全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和監管機制。

(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接續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項目,因地制宜選擇改廁科技模式,逐步普及農村衛生廁所。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用環境監測治理科技賦能鄉村環境保護,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加快實現鄉鎮政府駐地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源頭分類减量、資源化處理利用。高標準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管控工作。持續推進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整治,建設幸福美麗鄉村路。加强農房建設質量監管和風貌提升,建設體現巴風蜀韻的特色農居和美麗鄉村。加大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力度。

(三)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開展農民工高品質充分就業行動,推進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建設,强化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發展家政服務業,加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力度,新增農民工資性收入。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新增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大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和39個欠發達縣域的幫扶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准。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穩定消除返貧風險,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到2027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達到2.1∶1左右。

(四)提升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優化調整鄉村空間佈局,持續做好鄉鎮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後續工作,以片區為單元編制實施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加强中心鎮建設,著力提高保障承載能力,引導人口、資源和要素向中心鎮集聚,培育打造200個省級百强中心鎮,建設一批產業强鎮、文旅强鎮和商貿强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激勵有條件的鄉鎮開展項目招引、促進產業發展。推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對鎮區常住人口超過5萬人的鎮按小城市標準規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打造縣域副中心,按程式依法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四、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著力破除妨礙城鄉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完善產權制度,深化要素市場化配寘改革,提高城鄉要素協同配寘效率。

(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拓寬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在都市落戶通道。推進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健全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相掛鉤的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推動教育、衛生、社會保險、就業服務、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優化對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服務,推動社會保險關係順暢轉移接續。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權益,確保農民放心進城。將各地吸納農業轉移人口作為重要績效名額,對工作成效明顯的加大財政資金獎勵力度。到202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63%,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

(二)激發農村土地要素活力。用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深化“三權分置”改革。加大撂荒地常態化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對長期撂荒且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重點整治,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閒置、荒蕪耕地。在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和農民自願的前提下,探索開展農田集中連片整理,加强農耕道路和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機化水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的基礎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在符合條件的地方探索通過建設聯建房、集中式住宅等管道,建立農民戶有所居保障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房屋。嚴禁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宅基地,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嚴禁借流轉之名違法違規圈佔、買賣宅基地,不得違規搞合作建房。

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效利用。依據國土空間規劃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優化村莊用地佈局。探索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通過增减掛鉤實現縣域內跨村組區位調整。研究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措施。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配套設施、農村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用地需求。以縣域為組織分類清理閒置學校、村衛生室、辦公場所、站所用房等資產,理順權屬關係,提升盤活利用質效。

(三)健全鄉村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涉農資金統籌綜合機制,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支持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申報發行政府債券,用於城鄉融合公益性項目,對符合條件的優先評審、優先入庫。通過財政注入資本金、參與股權投資及以獎代補等管道,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完善風險補償、財政貼息、擔保增信等配套政策。

强化金融支農服務。推進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强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合作,構建完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拓展農村資產抵質押範圍,探索農村產權“抵押+擔保+保險”等混合增信模式。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範化建設。加强鄉村信用環境建設。發展農村數位普惠金融。推動農業政策性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擴大“三農”保險產品供給。加强生態產品經營開發,完善生態產品交易制度,健全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規範和引導社會資本入鄉。定期發佈農業農村領域重點專案投資清單,完善融資貸款和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引導社會力量以市場化管道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小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市場化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力量發展養老、育幼、助殘等鄉村生活性服務業。加强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加强監督管理,防範社會資本租賃農地風險。

(四)創新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持續實施“三支一扶”計畫、農村教師特崗計畫、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等服務基層項目,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有計劃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鄉鎮任職掛職、幹事創業。持續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力度。統籌管理使用縣內專業科技人才,推行教師“縣管校聘”、醫療衛生人才“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建立都市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對在鄉鎮連續工作較長年限、作出突出貢獻的專業科技人才,省、市級重大人才計畫通過適當放寬條件、單列名額等管道給予傾斜支持。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發揮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探索建立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職業保障制度。辦好四川鄉村振興職業學院。建立鄉村人才名錄,培育一批鄉村能工巧匠、技能大師和傳承人。

五、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高效配寘

瞄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鄉差距大的突出短板,堅持按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規模配寘公共資源,不斷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完備度和公共服務便利度。

(一)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强化道路、供水、供電、公共交通、資訊、廣播電視、防洪、生態環境等設施縣域統籌,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完善縣域“多規合一”銜接機制。深入實施鄉村運輸“金通工程”。加快縣域內城鄉水務一體化,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和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分級分類加大城鄉基礎設施投入保障力度,明確投入主體和建設標準,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的城鄉基礎設施投入體系。全面落實城鄉各類基礎設施管護主體、標準和責任,促進基礎設施長期有效發揮作用。推行經營性、准經營性設施使用者付費制度。

(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健全城鄉學校幫扶激勵機制,全面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加强校長和優秀骨幹教師交流輪崗、優質課程線上共亯,確保鄉村學校都有城鎮學校對口幫扶。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開展健康四川示範縣建設,加强縣級醫院和中心鎮衛生院建設,支持人口大縣提標改造縣級醫院(中醫院)、創建三級甲等醫院,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行縣鄉一體化管理。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畫。提高縣域中醫藥服務水平。允許在縣域內根據人口流動情况合理調整學校、醫院佈局及教師編制配寘、醫生編制定額。完善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以縣城、中心鎮和有條件的中心村為重點佈局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推進公辦養老機构縣級直管和社會化改革,探索互助養老、醫養結合等模式。開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創新安全優質高效的學前教育辦學模式。加快構建基層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網絡,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關心關愛力度。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推動慈善事業高品質發展,圍繞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實施公益慈善項目。建立民生政策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政策保障水准,努力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公平普惠。

(三)加快城鄉文化融合發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統籌城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數位化水准,促進農村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開展城鄉公共文化融合發展縣域試點,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複合利用率。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做響做亮“德耀巴蜀”“時代光影·百部川揚”等品牌。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工作,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雙試點”工作。保護傳承農耕文明,弘揚紅色文化,開展鄉村石窟寺保護行動,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古樹名木保護利用力度。加强基層文化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

六、提升城鄉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准

堅持和加强黨的全面領導,持續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充分運用法治化管道和數位化手段,加快形成縣鄉村聯動、共建共治共亯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水准融合。

(一)優化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强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常態化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切實增强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廣運用“四下基層”工作方法。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統籌設定職能相近的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强化鄉鎮對縣直部門派駐機构及人員的管理職責,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研究完善加强鄉鎮領導班子建設的政策措施。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實施鄉村“頭雁”培養計畫,整體優化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加强黨員教育管理。强化對“一肩挑”人員的管理監督。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面達標。加强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治理。完善村級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健全縣鄉村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完善基層監督體系,促進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有效銜接,推進基層事務公開,推動解决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管住“微權力”、懲治“微腐敗”。

(二)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准。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創新完善城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强化縣域法治建設,建設更高水准的平安法治鄉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强人民調解工作,完善基層衝突糾紛化解平臺,依託綜治中心綜合基層資源,健全多種化解管道銜接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依法嚴厲打擊侵害老人婦女兒童權益、電信網路詐騙、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違法犯罪行為,穩步推進基層治理向“深耕善治”轉型。深入推進普法工作,常態化推進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結合有效管道,弘揚法治文化、德治文化,發揮村規民約等引領作用,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深化婚喪習俗改革,遏制“天價彩禮”,弘揚見義勇為精神,樹立文明新風。

(三)推進縣鄉村治理數位化。加强縣鄉村數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寬帶、5G網絡和資訊平臺,建好用好“川善治”數位化鄉村治理平臺。拓展數位化應用場景,支持資訊發佈、政務運轉、民情收集、議事協商、公共服務等村級事務網上運行。推行農村適老化和無障礙資訊服務,保障線下辦事服務便利暢通。推進智慧縣城、智慧社區建設,加快縣鄉村應急、生態環境等管理智慧化。深化“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融合建設應用,加强城中村、老舊社區、城鄉結合部等區域安全整治,綜合提升基層安全保障能力。

七、强化城鄉融合發展組織保障

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責任,進一步統籌力量、綜合資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一)加强組織領導。發揮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强化牽頭統籌、組織協調、督導落實等職能。强化市縣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壓實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抓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責任,推動部署落地落實。强化省直部門工作職責,加强政策協同和工作協調,形成推進合力。依託新型智庫體系組建省城鄉融合發展專家委員會,提高決策服務水平。

(二)抓好試點示範。繼續做好成都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試點工作,為全國提供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深化拓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做好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和國家確定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工作。開展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推動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三)强化考核激勵。完善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績效評價,研究製定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城鄉融合發展分類監測指標體系,對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先進縣(市、區)在用地名額、資金專案、環境要素等方面給予激勵。將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情況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估內容。健全督促檢查和定期評估機制,根據實際優化調整政策舉措。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敢於擔當、積極作為。加大監督執紀力度,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

(四)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人大、政協重要職能作用,凝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力量,調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參與積極性。鼓勵國有企業以產業幫扶為重點,促進資本、科技、資訊等要素向城鄉融合發展領域集聚。支持商(協)會、民營企業精准對接鄉村需求,積極投身“兩新聯萬村·黨建助振興”“萬企興萬村”等行動。深化東西部合作和省內結對幫扶,開展組團式幫扶,促進產業合作、勞務合作、消費幫扶和人才交流。加强政策解讀和文宣引導,營造共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