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昨天14時45分,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頭發飄逸的女人》,緩緩地被固定在上海博物館二樓展廳的牆壁上,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
視線穿過一道拱門,是已準備就緒的明代畫家唐寅名作《秋風紈扇圖軸》,畫中仕女與達·芬奇筆下這位女子隔空對望,仿佛在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
至此,上海博物館將於12月10日啟幕的“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的第三展“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展品全部集結。展覽的開幕也宣告因文物搬遷閉館兩個多月後,上博人民廣場館重新向公眾開放。
記者提前探營,直擊備展的衝刺階段。
13時,一個1米見方的紅色箱子在專業文物運輸企業華協珍品眾多工作人員的護送之下,緩緩推進上海博物館二樓展廳的中央位置。定點搬下箱子後,工作人員拆掉紅色箱子一側的固定螺絲,取下面板,露出原木色的內部構造。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來到現場,與意方負責人交流畫作的各項細節。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淩利中從各個角度拍攝畫作,“這些珍品的背面可不常見。”相比中國書法繪畫的印章、題跋出現在作品正面,這幅畫作背面,先前收藏者留下的紅色封印清晰可見。
12時30分許,在逐一確認各項細節之後,雙方簽字完成點交。這時,另一邊的工作人員正取下原本掛在牆上的巨大黑色背景玻璃盒子。據介紹,這個盒子被稱為“氣候箱”,既牢固不易被損壞,箱內還能保持溫度和濕度恒定。
既要確保名畫安全,又要讓觀眾看得清晰,氣候箱被拆下放到一旁進行玻璃清潔。這項工作就用了一個小時。畫作被固定進氣候箱時,已是14時45分。
不過,安裝工作尚未結束。隨著燈光暗下,多名策展人員開始在現場進行光線和細節調試,力求呈現最佳欣賞效果。直至15時30分,調整工作仍在進行。
此次展覽是上博首次推出東西方繪畫藝術對話原創大展,究竟能對話些什麼?
“對話的點可太多了。”淩利中表示,最直接的就是同一時間和題材的對話,“很多人一說起文藝復興覺得非常遙遠,其實就相當於中國的明代。”
同題作品中,觀眾能嘗試感受東西方藝術的异同。此次展出的米開朗基羅的素描《腿》,骨骼肌肉十分寫實。展覽上郭詡的三幅作品同樣出現了骷髏的形象,但與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繪畫中如解剖一般精准的寫實不同,在淩利中看來卻“更具有觀念性和情感”。《頭發飄逸的女人》雖然人物五官精緻立體,但飛揚的頭髮卻寥寥數筆,以留白管道讓觀眾暢想,這與許多國畫手法不謀而合。淩利中表示,觀眾可以感受的“對話”還有很多,“甚至可以暢想這些中西方藝術家生活方式、命運流轉的异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