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中展出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的69種《呐喊》版本。
觀眾在觀展。均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施晨露
1923年,魯迅將其陸續發表的《狂人日記》等15篇白話文小說結集出版,並“稱之為《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為紀念《呐喊》出版一百周年,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共同舉辦“但見奔星勁有聲——紀念《呐喊》出版100周年”展覽。昨天,該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揭幕。
展覽從“《呐喊》的由來”“一發而不可收”“匯印成書”“立此存照”“不隔膜,相關心”五個方面分別展示《呐喊》創作的文化積澱、創作與發表、結集出版、藝術再創作、翻譯與傳播等相關史實,彙聚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的文物實物展品124件,歷史資料圖片200多件,生動詮釋《呐喊》輝煌的百年,揭示了《呐喊》仍在不斷發出迴響。
展覽現場展出的初版本《呐喊》,在1923年6月被列為新潮社“艺文叢書”之一付印,1923年8月正式出版,大紅封面,封面文字用鉛字排印;初印1000册,售價七角。據統計,到1936年魯迅逝世,這本書的正式版本出到23版。上海魯迅紀念館陳列部主任李榮介紹,展覽集中展示了上海魯迅紀念館收藏的《呐喊》版本69種,包括新潮社再版本、北新書局多個版本、魯迅全集出版社多個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多個版本以及其他各類出版社的版本。有意思的是,當年魯迅所收新潮社和北新書局版稅發票原件同時展出。
作為中國新文學的典範之作,《呐喊》1930年7月出版的第14版最高印數達48501册,百年來不斷被翻譯到海外廣泛傳播,改編為話劇公演,創作成美術作品。展覽上有藝術家根據《呐喊》創作的版畫、油畫等不同作品。
魯迅對小說改編成其他藝術形式有自己的意見,在現場展出的1930年11月14日魯迅致北京陸軍軍醫學校教師王喬南信中可以感受到。王喬南為將《阿Q正傳》改編成劇本寫信徵求魯迅意見。魯迅在信中回復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臺,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藝員’是無法表現的。”1930年11月6日,王喬南將《阿Q正傳》改編本《女人與面包》寄給魯迅,並請求授以改編權。魯迅於同月14日回信同意改編出版印行,並表示:“實在恰如目睹了好的電影一樣……它化為《女人與面包》以後,就算與我無干了。”
書名為《阿Q正傳俄文版魯迅短篇小說集》的《阿Q正傳》俄譯本,1929年由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收入王希禮翻譯的《阿Q正傳》及施圖金、卡紮克維奇等翻譯的《孔乙己》《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社戲》《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等7篇小說。這不僅是《阿Q正傳》的第一個俄譯本,也是魯迅作品首次在蘇聯翻譯出版。
1936年6月23日,捷克著名漢學家普實克致信魯迅,希望魯迅支持他將《呐喊》中的部分小說譯成捷克文出版。7月23日,魯迅回信給普實克,同意翻譯且不要報酬,並為其作序言。魯迅《〈呐喊〉捷克譯本序言》一文撰寫於7月21日,表達了他對中外文化交流的願望:“自然,人類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關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卻只有用艺文來溝通,可惜走這條道路的人又少得很。”1937年12月,普實克和弗拉斯塔·諾沃特娜合譯的《呐喊》捷克譯本由布拉格人民文化出版社出版。
1935年6月,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由日本詩人佐藤春夫、日本中國文學研究者增田涉譯的《魯迅選集》,收錄佐藤春夫譯《故鄉》,增田涉譯《孔乙己》《風波》《阿Q正傳》《鴨的喜劇》等魯迅作品。兩位譯者都與魯迅有過頗多交流。魯迅認為該書“譯得極為出色”。據增田涉所述,《魯迅選集》暢銷“約十萬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