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九家“中國文學之鄉”江蘇占五席勇擔新使命,鑄就新時代江蘇文學新標識

江苏 30℃ 0
摘要:“中國文學之鄉”是在中國作協領導下的文學公益項目。吳中、興化、海安、沛縣、高郵——現時全國掛牌的19家“中國文學之鄉”中,江蘇佔據五席,新時代江蘇文學有了靚麗新標識。

“中國文學之鄉”是在中國作協領導下的文學公益項目。吳中、興化、海安、沛縣、高郵——現時全國掛牌的19家“中國文學之鄉”中,江蘇佔據五席,新時代江蘇文學有了靚麗新標識。

江蘇五大“中國文學之鄉”擁有共同特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文學創作向火熱的基層實踐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敞開,推動文學貼著地皮走、文學進入尋常百姓家、文學成為生活常態化,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來自縣域文學的生動經驗。

深植“根脈”“魂脈”,創造文學“蘇鄉”風景

煦暖的冬日,參加2023南京國際文學家駐地計畫的5比特外國作家走進泰州興化市。鄭板橋紀念館裏,一曲《板橋道情》餘音嫋嫋;在昔日興化縣公署裏,一心為民的范仲淹可親可敬;徜徉在金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市井生活的烟火氣與厚重的歷史文脈綿密相織。

江蘇歷來是全國的文化重鎮,斯文鼎盛、薪火相傳。在興化,范仲淹為教育奠基,孔尚任稱此地“文人之藪”,四大名著之三皆與興化有關,當代興化作家有3人4次獲魯迅文學獎,1人獲茅盾文學獎,興化作家成為“裏下河文學”的中堅力量。在揚州高郵市,“古有秦少遊,今有汪曾祺”是對其文脈最凝練的概括。在蘇州吳中區,範小青、葉彌等20多位著名作家都是從吳中走出或在此定居。在沛縣,孔子問道於此,劉邦《大風歌》一歎千年,劉向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在南通海安市,范仲淹、文天祥留下千古絕唱,教育家胡瑗布席講學,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魏建功享“新華字典之父”美譽,夏堅勇、汪政、吳義勤、丁捷、徐循華、陳歆耕、何平等海安籍作家匯成當代文學的“海安現象”……

擁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或在文學事業方面有開拓性的發展,是“中國文學之鄉”評定的首要標準。

“沛縣擁有十幾名中國作協會員,這在縣一級是很少見的。會員們來自各行各業,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守著文學夢想,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追逐著星辰大海。他們是都市文明的燃燈人、都市精神的雕刻師,展現著新時代的精神氣象。”沛縣文聯主席楊林靜說。

最新一届魯迅文學獎評選中,興化籍作家龐餘亮憑一部散發泥土氣息的《小先生》捧得大獎。《人民的名義》中,周梅森3次引用沛縣詩人丁可的詩作,引發文壇熱議。海安作家卓牧閑開創出一派升騰著凜然正氣和世俗烟火氣的網路文學“警務小說”新流派,其《朝陽警事》《韓警官》從海安市警察局的真人真事中獲取靈感,摘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網路文學作品優勝獎及紫金山文學獎。新時代文學的勃勃風景正在文學“蘇鄉”旖旎展開。

文學惠民,讓艺文百花園為人民綻放

在“中國文學之鄉”,文學成為都市發展的新活力、新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文經濟”正在誕生新的縣域樣本。汪曾祺《故鄉的食物》《端午的鴨蛋》,讓蒲包肉、鹹鴨蛋、炒米等高郵美食“飄香”全國。妙借汪曾祺、秦觀兩張城市名片,高郵推出“汪氏家宴”“少遊宴”等七大名宴、“珠聯璧合”“珠湖雪浪”等十大名菜,文學文脈與美食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彼此奔赴。

高郵還活躍著一批汪曾祺的當代粉絲,他們創辦“汪迷部落”,既傳播、推介汪曾祺作品,也拿起筆,寫下自己的“高郵記憶”。“‘汪迷部落’打破了專業寫作與業餘寫作之間的壁壘,以‘汪迷部落’為支撐,趙德清、薑紅蘭、姚正安等來自高郵當地各行各業的作者記錄下自己的城市生活審美體驗。‘汪迷部落’的成功破圈,為新時代都市文脈的賡續發展提供了範式,也為弘揚區域性文學傳統、凝聚中國式現代化所需的强大精神力量探索了路徑。”青年學者楊嘉辰說。

讓艺文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吳中區作協主席葛芳感觸尤深的,是吳中對文學教育的普及、對文學新苗的培養、對青年作家的大力扶持。

借鑒中國文聯艺文研修院辦學模式,吳中少年文學院自2017年12月以來,開展公益講座、采風、作文大賽等活動200餘場,惠及吳中區青少年5萬餘人次。這些活動,或創意寫作,提升青少年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或遊學采風,讓學生感受風物之美、人情之美、江山之美。“其中,1996年出生的周於暘,成為江蘇名師帶徒計畫簽約作家,去年進入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習。他的小說集《馬孔多在下雨》入圍第五届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名單,最近出版的《招搖過海》備受好評,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葛芳讚歎道。

擁有“裏下河文學現象”“中國文學之鄉”“中國小說之鄉”多張名片,興化致力於培育更多的文學閱讀人口和寫作人口。畢飛宇工作室建立起興化民間寫作者與文學大家及編輯的常態化交流平臺。興化作協主席金倜介紹,畢飛宇每次親臨現場,幾句善意的責備或讚賞,都鼓舞著本土文學愛好者向文學高峰勇毅邁進。

把准歷史方位,攀登文學高峰

透過“中國文學之鄉”這扇獨特的觀察視窗,我們看到,江蘇文學界正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新經驗,展現勇擔新的文化使命的江蘇擔當。

“基層文學是當代中國文學的重要板塊,江蘇基層文學有著不俗的創作成績,甚至出現了聞名全國的‘裏下河文學現象’。”從海安走出的著名評論家何平說,“基層文學的培育關係到文學的基本盤和鄉村的文化生態。對基層文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長遠計畫,多做具體的實事,讓基層作者和百姓能够分享我們時代的文學成果。”

為確保“中國文學之鄉”建設目標高品質實現,興化實施“文學發展30條措施”:重建興化文學館,建設施耐庵文學院,放大畢飛宇工作室效應,開展施耐庵文學獎、鄭板橋艺文獎·文學獎評選活動,設立劉熙載文論獎,推進“駐城作家計畫”,提升“興化文學課堂”品質,推動文學志願者建設,加大文學旅遊融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圖卷在這裡落筆成詩。

緊貼大地的心跳,奉獻具有時代高度的艺文精品,是“中國文學之鄉”肩負的文化使命。揚州市作協主席周榮池表示,要引導作家以地方書寫為原點,在賡續地域文化資源基礎上,觸摸時代現場,跳出來、走出去,讓鄉土不“土”,讓地域成為特色而不是束縛。“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拔尖,‘中國文學之鄉’既要服務基層,又要出文學名家,不斷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讓‘百步之內,必有芳草’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江蘇基層文學的生動寫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