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碑村:向“美”而生——一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成長觀察

四川 40℃ 0
摘要:“大部分人都在這兒下車,下車就應該能够看到造型。”11月22日,剛走到祥符寺河青杠平橋橋頭,鄭伯森就向羅志軍提出想法。


一座小橋連接著紅碑村和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記者李强攝

“大部分人都在這兒下車,下車就應該能够看到造型。”11月22日,剛走到祥符寺河青杠平橋橋頭,鄭伯森就向羅志軍提出想法。

鄭伯森是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前身為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以下簡稱成都美院)副院長,羅志軍是距成都美院最近的鄰居——資陽市雁江區臨江鎮紅碑村第一書記。青杠平橋,是成都美院通往紅碑村的必經之路。

類似這樣的碰頭,過去兩年,兩人已經歷過無數次。

2021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入使用,成都美院確定搬遷至資陽臨空經濟區,選址距資陽城區只有10公里左右車程的紅碑村。一所學校,一個村莊,開始以校帶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雙向奔赴”。

希望·重新出發的城郊村

“不仔細看,都認不出這是我家房子了。”11月24日下午,瞅著自家宅院裝修基本完工,76歲的李素清趕緊給在資陽城區的老伴拍了一段視頻。

李素清裝修的老房子面積150平方米,帶著200多平方米的小院。裝修前,房子已閒置6年。由於常年無人居住,連廚房的門鎖都生了鏽。

隨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工建設,紅碑村於2017年初被納入資陽臨空經濟區的建設用地範圍。彼時的規劃是,將村址改造成綠地公園,預計2022年底前建成投用。也是這一年,李素清搬到了資陽市區兒子的家。

“很多人都搬走了。”紅碑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呂宗輝說,2017年至2019年,僅14組、15組的95戶村民,就有40多戶舉家遷入都市。到2021年初,兩組常住人口只剩下130多人,平均年齡近60歲。疊加用地規劃因素,紅碑村的農村自來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自然消亡,還是再度振興?“選擇題”提前到來:2021年,成都美院開工建設,紅碑村14組、15組並未納入土地徵用範圍。

沒能“進城”,鄉村振興之路還能不能走?怎麼走?和全省很多納入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的鄉村一樣,紅碑村也到了答題時刻。機遇顯而易見:成都美院需要周邊村莊提供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供應,也需要一塊可供寫生、創作的實踐基地。站在紅碑村的角度,到2025年師生總數將突破6000人的成都美院,將帶來大量的消費市場和發展要素,為紅碑村重新振興提供了可能。

2022年初,省級業務主管部門和資陽市决定:圍繞“田園為美院增色、美院為鄉村賦能”主線,在保留紅碑村農業本色、農村本真、生態本底基礎上,打造“山水美、田園美、院落美、環境美、鄉風美”的山水美院後花園、宜居和美紅碑村,實現與成都美院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一場新的探索,在紅碑村14組、15組開始了。

美村·“保”與“改”的背後邏輯

“林盤稍微修剪一下,就是美景。”“田坎上堆幾塊石頭,也是景點。”11月22日中午,成都美院的設計團隊,正在探討如何在保留鄉村風貌基礎上,為紅碑村田野“改妝”。

“保”與“改”,正是紅碑村村容村貌整治的指導思路與啟示。

四川現代種業集團總經理孫先勇介紹,去年春末擔任農業農村廳駐紅碑村指導組組長後,自己婉拒了不少開發商。“他們想修高樓。”孫先勇說,鄉村風貌和農耕元素才是紅碑村的“核心資產”。

截至目前,紅碑村90餘戶農房完成改造,基本實現通水、通網、通氣。如何保留鄉村風貌,是貫穿其間的主線。

羅志軍說,在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攬、表面文章“三不搞”與保持農業本色、農村本真、生態本底“三保持”原則指導下,紅碑村劃定了生產、生態和生活空間佈局。同時,借鑒川西民居風格製定房屋風貌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案。

李素清是全村第一個回來裝修老宅的。她說,風貌打造、改廁改廚等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自己只需負責內部裝修,“很划算。”

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就大包大攬。在紅碑村15組,一棟牆體貼著青綠色瓷磚的二層小洋樓格外顯眼。房屋主人呂建會說,小樓是2016年建造的,本就不是川西民居風格且屋齡不長,“所以不想整治外觀。”而鎮村幹部均無抗告。

不“大動干戈”,執行起來卻也不易。順著青杠平橋橋頭道路直行,一塊3畝見方的水面與周邊的田塊格格不入。順著水面眺望,梯田的田埂清晰可見。

去年底,村裡曾為水面和梯田去留產生過爭論。當時,紅碑村被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有村民建議,趁機對梯田進行降坡、細碎化整治並對稻田養魚田塊回填,以適宜機械化工作。

但這個意見最終沒有被採納:村裡的主要經濟作物是蔬菜,無法機械化。梯田和稻漁綜合種養都是當地農耕特色,也是“美村”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吸引成都美院前來教學、實踐的重要資源。

同樣,村民們也否决了“房前屋後種三角梅”的建議:因為,那不是本地生長的植物。

探索·尋找糧錢兼得的方法

“在有露水的時候做。”11月24日上午,祥符寺河灘地上,紅碑村副主任、“種田CEO”李成勝正在示範如何給油菜施肥。這茬兩用(觀賞用、油用)油菜,是李成勝引入的新品種。

這是紅碑村培育農旅融合新業態的嘗試。

今年6月前,紅碑村完成耕地平整,實現新增耕地85畝。去年8月,成都美院在迎來首批新生前就與紅碑村簽署合作協定,重點內容是共建綠色農產品保供基地、春季油菜花季寫生基地。

如何種好“學生們看著長大的蔬菜和油菜”?

紅碑村曾經家家種植蔬菜和油菜。但受限於品種落後和科技落伍,油菜花期普遍不長,蔬菜也賣不起價。

首先是規模化。李成勝解釋,規模化是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的基礎。去年8月,紅碑村集體經濟組織——紅碑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成立,負責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曾是種菜大戶的李成勝,擔任職業經理人。現時,全村土地流轉率已突破90%,具備規模化種植條件。

其次是新品種、規範化。去年9月,省農科院經作所在紅碑村設立專家工作站,指導品種革新與種植方法。圍繞種出師生們喜歡吃的蔬菜、喜歡看的油菜,去秋至今冬,省農科院先後帶來20餘個蔬菜新品種試種。實驗證明,新品種的蘋果蕃茄、花菜、萵苣極受學生歡迎,部分兩用油菜在當地氣候下花期較長。隨後,專家們製定了蔬菜和油菜新品種的種植技術規範,並定期舉行現場培訓。

紅碑村還有一個任務:種糧。在去年申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時,紅碑村2000餘畝耕地被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在“良田必須糧用”的要求下,產糧是硬任務。

“我們探索了‘稻—油’‘菜—稻—菜’等輪作模式,保證大春種糧。”臨江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這一模式下,每畝每年至少保證1200斤稻穀產量和近5000元收益。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在土地上因地制宜做文章,實現紮緊“米袋子”和鼓起“錢袋子”,是紅碑村保留田園風貌後作出的正確選擇之一。

融合·產興才能帶回年輕人

依託成都美院,育好業態,促人、錢等要素加速回流。這是紅碑村又一條經驗。

“客房滿了。”11月24日中午,原野民宿老闆向凱峰婉拒了三撥客人。這位今年4月首位投資紅碑村的客商說,紅碑村越來越熱鬧了。

熱鬧,也體現在一組數據上: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入農房及宅基地流轉的環節擔當“二傳手”,全村已吸引8家商戶入駐,盤活閒置農房約20處,培育民宿、農家樂、餐飲、康養等多個業態。在村幹部們看來,當地正從“招商”變成“挑商”。因為,農房租金已上漲至65元/平方米/月,前來接洽的客商不斷增多。

大家卻覺得,未來仍大有潜力可挖。“美村與美院可以融合得再深入一點。”鄭伯森說,到2025年成都美院師生將突破6000人,明年成都捷運18號線二期將開通,地鐵站距紅碑村只有兩三公里。人員大量湧入,為成都美院與紅碑村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這與向凱峰不謀而合。11月24日,向凱峰和羅志軍專門找到正在田野搞設計的鄭伯森,提出邀請部分教師在民宿舉辦畫展、開設畫室、聯合開設研學課程等設想。鄭伯森當場同意,並建議羅志軍儘快摸清合作需求清單,“我們好提前準備。”

除共育新業態外,美村與美院共育人才也擺上日程。羅志軍說,現時村裡的民宿、農家樂服務員多是本村招聘,整體年齡偏大,“民宿內部的佈置、畫展的擺佈等,需要美院來培訓。”

好在,紅碑村的年輕人開始回來了。11月23日晚,呂建會的兒子呂軍找到向凱峰,兩人達成把呂軍家洋樓改造出客房併入股民宿的合作意向。

11月24日傍晚,李素清分享了一條新消息:即將大學畢業的孫女决定返鄉創業,“開咖啡館或者茶館。”(記者 胡敏王成棟李寰闞瑩瑩

【記者手記】

農村就是農村

出發之前,我對紅碑村充滿期待。但在村口看到的第一眼就疑惑了:美則美矣,但不還是鄉村麼?

孫先勇回答了我的疑惑:農村就應該是農村的樣子,它們是農村的標籤,更是鄉愁的載體。

如何留住農村的樣子?紅碑村給我們展示的,是尊重農耕的傳承和村莊的本真,是尊重農民的意願,是在保留“農”味基礎上因地制宜的探索——既沒有拆舊建新,也沒有大包大攬。羅志軍說,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管道,反而更受農民歡迎。特別是在那些曾舉家遷入都市的紅碑村人看來,留住了故鄉樣子的改造,就是最好的建設。

離開紅碑村前,遇到幾名外地幹部前來取經,他們有的和紅碑村一樣毗鄰大學或地處城郊。在他們看來,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紅碑村或許能够提供更多答案。而紅碑村村幹部開場白則是:農村就是農村。(記者王成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