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進入“世界中國學時間”期待黃浦江畔有更多精彩中國故事被講述文明交流互鑒結出更豐碩成果

上海 24℃ 0
摘要:

  記者王珍

  這兩天,上海進入了“世界中國學時間”。11月23日至24日,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在黃浦江畔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中國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因其脫胎於傳統“漢學”;說它年輕,因其成為一門“顯學”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較之以傳統中國為研究對象、具有深厚學術傳統的“漢學”研究範式,中國學的內涵更加多元,側重運用社會科學理論與多學科方法,分析和解釋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問題。

  2004年,首届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設立論壇的初衷是為海內外中國學研究界提供對話通路和交流平臺,反映中國學研究的動態與趨勢,鼓勵觀點創新,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瞭解,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學術共同體。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研究中國問題的話語權被掌握在西方人手中。於是,就有了第六届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的“譚中之問”:研究俄國的主要看俄國人寫的書,研究法國的主要看法國人寫的書,研究印度的主要看印度人寫的書,但奇怪的是,研究中國的不看中國人寫的書,而主要是看美國人寫的書。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海外中國研究為什麼不看中文書?”這振聾發聵的一問,引發了後續很多的討論,也更凸顯“讓中國學回歸中國”的迫切性。

  經過多年耕耘,世界中國學論壇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中國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國家級平臺,產生了積極的外溢效應。從會議主題來看,從前四届以“和”字當頭強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到第五届起更加突出當代中國,論壇的主題與世界的關注、中國的發展始終同頻共振。

  9届主論壇、5次專題論壇,與會中外專家學者總計2741人次,其中近半數為海外代表,覆蓋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中國學論壇以學術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向世界表明中國立場、闡釋中國道路、發出中國聲音,推動在中國學研究場域內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同時,論壇也為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關心中國問題的人士提供平等的發聲通路,原本被視為中國研究“荒村”的亞非拉國家開始越來越多地研究中國、瞭解中國,使得中國學研究日益顯示出真正的世界性。

  今天的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註定將吸引越來越多的聚光燈,囙此需要更多了解來澄清誤解,更多對話來消弭隔閡,更多交流來達成共識。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迹,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有專家指出,中國成功的每一點背後都有文明與文化的印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要讓文明交流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有專家認為,從論壇到大會,標誌著新起點、新發展,也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更盛大邀請。期待在黃浦江畔的這張學術“圓桌”上,有更多精彩中國故事被講述,文明交流互鑒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