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靖邊:節水技術“澆出”增收田

陕西 61℃ 0
摘要:

11月11日,靖邊縣天賜灣鎮銀灣村許臺小組的1500畝旱作玉米收穫將近尾聲。一大早,種植戶孫福像往常一樣駕著農用三輪車,駛進村東頭山峁上的梯田裏。不一會兒,伴隨轟隆隆的機器聲,一臺大型玉米收穫機緩緩而來,將剛收穫的一簍玉米棒倒入孫福的三輪車裏。

“今年好收成,看這玉米棒多結實。”孫福從玉米稈上掰下一個玉米棒,用手不停地掂量著。“今年如果沒有那口‘救命水’,這些玉米估計早旱死了!”

孫福口中的“救命水”,得益於該村首次應用的“溝道壩蓄水、光伏發電提水、土工膜高位儲水、膜下滴灌補水”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科技。

銀灣村位於靖邊縣中部梁峁澗地區,平均海拔超過1600米。全村有耕地21700畝,其中旱地面積占到總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

今年春季,靖邊縣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範研究基地項目落戶銀灣村。按照規劃,該基地分為試驗和示範兩部分,重點推廣節水技術,同時開展種植模式、種植技術、農機農藝配套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具體實施過程中,該基地流轉53戶農戶集中連片的1500畝旱地作為項目用地,採取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措施,由承包種植大戶統一管理,推行“品種統一化、施肥配方化、栽培標準化、水肥一體化、防控綠色化、全程機械化”六化管理模式。

起初,孫福也為流轉自家的30畝旱地產生過遲疑。“這塊地我種了30多年,除了不捨得,我主要還擔心家裡30多只羊的飼草問題。”

孫福的顧慮,也是村裡大部分農戶的顧慮。為此,村裡除了向農戶做思想工作,還與承包種植戶協商約定:每片地產生的玉米秸稈,歸農戶所有。

“在2021年夏天的那場旱情中,村裡水澆地的糧食基本保住了,但大面積的旱地幾近絕收。”銀灣村黨支部書記申飛說,“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範研究基地項目,不僅讓羣衆有了每畝4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而且解决了飼草問題,鄉親們都很支持。”

今年6月至7月,銀灣村沒有下過一場保墒雨。但在試驗示範基地裏,靖邊縣農業農村局推廣應用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通過收集棚面、屋面、院落的雨水,以及利用小高抽選取該村南面溝道壩內地錶水至高位蓄水池,在玉米生長發育關鍵期補充灌溉,讓每一株玉米能有一口“救命水”,有效解決了基地的缺水問題。

“與水澆地不同,在乾旱地區,我們推廣‘非充分灌溉’的用水理念,平衡水資源和經濟效益的關係。”靖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員陳豔說,“我們還利用智慧水肥一體化科技、種肥同播技術、旱作集成科技等,實現節水30%、節肥20%。”

旱作區低產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噸糧田。經該縣農業農村局初步測算,今年,銀灣村1500畝旱作玉米畝產720公斤以上,與原來相比,每畝增產250公斤以上。

“靖邊縣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範研究基地是全縣首個集智慧水肥一體化、‘四位一體’集雨補灌和旱作集成科技於一體的綜合應用示範基地,對於推動梁峁澗地區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靖邊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旭說,這只是靖邊縣做好旱區“節水文章”中的一筆。

靖邊縣有耕地168萬畝,其中,水澆地73萬畝,旱地95萬畝。

“為保障糧食安全,有效破解水資源緊缺‘瓶頸’,靖邊縣立足縣情,探索出了‘用好天上水、用足地表水、適度利用地下水、保住地中墒’的農業用水思路,在旱作區主要推廣露地滴灌、膜下滴灌、集雨窖集雨補灌、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等為主的抗旱節水種植科技,總結形成了一套適合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旱作節水集成科技模式,累計推廣旱作農業科技面積80萬畝,推廣旱作節水技術15項,項目區內糧食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李旭說,高效旱作節水農業已成為全縣糧食增產新的增長點。(記者:屈荔鵬通訊員:苟婷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