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路和西淩家宅路完成了街區更新。記者海沙爾攝
記者唐燁
僅300米長的小馬路上鑲嵌了四個口袋花園,經常有老人坐在花園中,浸潤著暖陽,織毛衣、聊天;開了20年的街邊生活小店,在居民的呼聲中被納入了街區更新的項目,店面乾淨亮堂了,入口處安裝了方便老年居民的坡道……昨天,黃浦區發佈“一街一路”社區更新項目的最新成果,兩條市中心小馬路——西淩家宅路與淡水路首批完成街區更新,烟火氣更足,人情味也更濃。
遇見“小金陵路”
西淩家宅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製造局路)是一條熱鬧的小路,全長300多米,兩側集中居住了1.3萬居民,沿街有80多家餐飲、菜場、便利商店等生活小店,烟火氣很濃。
西淩家宅路上最有特色的是一排“騎樓”。街區一側有一排建造於20世紀80年代的住宅,模仿了歷史街區金陵路上的“騎樓”造型,在一樓頂部也打造了一排“騎樓”。這條路囙此得名“小金陵路”。
“騎樓”下方都是生活小店,原來的店主各自經營,自理一方天地。“雨水管、空調水管、各種電線在頭頂纏繞著,一走進‘騎樓’下就感覺很壓抑。”一比特居民說。半淞園路街道對西淩家宅路實施更新時,重點更新了“騎樓”的景觀。“我們用暖黃色搭配紅棕色,進一步凸顯出‘騎樓’的南洋風情。同時,梳理雜亂的元素,將68臺空調外機從門廊處統一移至店招店牌背後,消除商鋪間的臺階落差,將雨水管、空調水管進行調整。”街區更新設計師說。設計師還在店鋪門套與臺階中嵌入燈帶,打造了獨特的夜晚“小金陵路”風情。
原來的街區兩側基本上沒有供人休憩的空間,更新中,沿街的“灰色”空間被梳理出來,改造成讓居民可以停下脚、坐下來的空間。在這裡,走幾步,便可遇到一個口袋公園,短短300米小路上竟有四個口袋公園,居民投票為花園命名:遇見、同坐、時光、朝夕。花園內設定了很多可以休憩的座椅,是周邊居民現在使用率最高的地方。當天,在同座公園中,幾比特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一起休憩,有的在織毛衣,有的在聊天,有的剛買好小菜,回家路上停下來歇歇脚。
除了更新街區的硬體,街道還著重營造街區的軟環境,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治理,促進本地商居共融。街道在這條路上成立了西淩家宅路商居聯盟,討論形成了《商居聯盟友好守則》,發起了“西淩生活節”,邀請居民通過遊戲化走街的形式探索西淩家宅路的特色。
“高大上”背後零距離
淡水路是有百年歷史的小馬路,緊鄰新天地商圈,居民區與沿街小店交錯分佈。“新天地周邊不缺少高大上的空間,也不缺少有情調的地方,但能讓周邊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可以隨意坐坐的地方並不多。”淮海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陸曉鈞坦言,街區更新中,街道向自身挖掘空間,將一些處在沿街的政府辦公場地騰出來,為社區居民新增了一批公共服務設施與空間。
咖啡飄著香氣,畫室是敞開式的設計,空間深處有一處袖珍的多功能廳,最難得的是戶外有一處小花園,梧桐樹下設定了兩排休憩座椅,隨時歡迎居民、白領走進來坐坐。這是剛剛開放的“零距離家園”,占地200多平方米,內設咖啡館、親子畫室、自習室等共亯空間,是周邊居民與白領觸手可及的生活休閒好去處。住在淡水路合肥路路口的邵阿婆說,自己住在石庫門里弄房,家裡空間小。原來想和鄰居聊天,只能去復興公園坐坐;但天氣不好的時候,在室外坐著就很不方便。現在,“零距離家園”開放了,自己走過來,只要過一條馬路,很方便。據悉,這處“零距離家園”被交給了一家公益組織運營,通過社會化運作將引入多種形式的社區活動。
市中心寸土寸金,新天地更是鑽石地塊。“零距離家園”原址是街道一處辦公空間,街道將辦公人員遷走,空間開放出來,讓居民共亯。
街區更新落腳點是服務居民、便利居民。淡水路合肥路路口有三家小店——水果店、蔬菜店與肉食店,都經營超過了20年。三家小店面積加起來不足30平方米,卻承載著周邊三個居民區的“柴米油鹽”生活需要。街道在對淡水路進行更新時,周邊居民主動提出,能不能對三家大家常去的小店進行一下改造。
在徵詢了三家店主的意見後,街道通過公益項目認領形式,由轄區企業出資、轄區內的青年設計師出力,對小店進行了改造。歷時半個月改造後,小店面貌大幅改善:店堂整潔乾淨,店門口安裝了方便老年居民進店的上下坡與扶手。水果店經營者老鄭說,過去的經營環境的確很差,這次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店重新進行了改造,自己以後會持續經營,更好地服務周邊居民。
黃浦區地區辦負責人介紹,“一街一路”是黃浦區今年以來推出的社區治理項目,10個街道各聚焦一條小路或一個街區進行打造與更新,重在解决居民生活痛點,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