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的力量讓都市充滿活力——第78届解放日報文化講壇側記

上海 36℃ 0
摘要:

  記者肖雅文曹靜

  對一座追求卓越的全球都市而言,人文價值如何彰顯?藝術賦能如何實現?

  在昨天舉行的第22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系列活動——解放日報第78届文化講壇上,著名影視劇表演藝術家奚美娟、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張軍、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季萍萍、《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彙聚一堂,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們對新時代文藝創作與賦能都市的思考。

  人人有責任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當上海交響樂團在BBC逍遙音樂節上演奏起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與英國披頭士樂隊經典曲目《Hey Jude》的聯奏時,現場觀眾驚歎之餘也不禁好奇,這樣的文化碰撞出於怎樣的思考?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如此解釋:“文化交流要有互相的尊重和瞭解,當你尊重別人的文化的時候,別人也會尊重你的文化。”

  只要有機會,餘隆總會想辦法讓中國音樂為世界聽眾更多地瞭解。在他的倡議下,紐約、多倫多、墨爾本等都市相繼舉辦起了慶祝中國農曆春節的“新春音樂會”。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把中國的聲音向世界傳播、把中國的文化向世界展示的責任。”

  是中國文化寶藏,也是世界文化瑰寶

  作為一名芭蕾舞舞者,季萍萍從小接受的是西方傳統的舞蹈訓練,演出的也是以西方經典作品為主。但在國外巡演時,她發現國外觀眾更感興趣的是富有中國特點和特色的作品,並希望借此瞭解中國。

  2022年,上海歌劇院的原創舞劇《永和九年》啟動。創排期間,季萍萍看到一名義大利太空人在發佈太空攝影作品時引用了《蘭亭集序》中的名句,切實地感受到《蘭亭集序》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寶藏,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用最能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來講述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是當下對原創文藝作品的要求。”

  藝術普及,要“匍匐在大地”上

  1998年,上海戲校昆三班學生張軍到大學校園演出,遭遇的是大學生為避看昆曲紛紛“跳牆”。2008年,《長生殿》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連演20場,觀眾中許多都是年輕人。昆曲被年輕人廣泛接受、喜愛,正是他和夥伴們10年間不間斷地跑學校、辦社團、義務演出、文宣昆曲的結果。

  如今,已是戲校校長的張軍在文化講壇上回憶起往事,笑稱昆曲推廣是一項匍匐在大地上的艱苦工作。但這段經歷讓他越發堅信:要問文化的土壤在哪裡,脚下就是。開門辦學,新芽就會破土而出。

  真誠表達,文化力量會自然浮現

  今年年初,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成為爆款IP,但爆款卻不是該片總導演陳廖宇的目標。在他看來,多元融合是藝術生長的最佳土壤,創新誠可貴,真誠才是一切創作的基礎。

  他以《鹅鹅鹅》一集舉例:畫面將中式的山水元素與西式的素描畫法相結合,人物形象上借鑒了哥特式風格,鏡頭剪輯借鑒了黑澤明的電影,這讓作品在視覺體驗上完成了一次融合創新。而故事則來自古代的筆記體小說,雖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其內核表現了人的各種欲望和真實的情感狀態,在情感和價值觀上的“真”獲得了大家的共鳴。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拒絕‘真’,這是觀眾與創作者之間最好的橋樑。”陳廖宇說。

  城市文化氣質,落在具體的人身上

  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奚美娟進入上海人藝。在那個普通話還不普及的年代,劇團前輩一句“你不要跟著一起說上海話”的提點,讓她記到現在。在奚美娟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把普通話基礎打得更扎實一點,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專業上的點撥,既是前輩對晚輩的關愛,更是一種職業精神的自然流露。這種職業精神,奚美娟後來在上海的創作團隊身上屢次感受到,“我把它歸到上海的文化氣質當中的一部分”。

  城市文化氣質的形成往往需要好幾代人的傳承與呵護,看上去虛空,卻在無數普通從業者身上閃光。奚美娟說:“變無形為有形,城市文化氣質的力量就在這裡,最終我們還是要落實到我們的文化藝術創作上來,用具體的作品來體現。”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