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佳縣:打好三張“文化牌”

陕西 155℃ 0
摘要:

白雲山層巒疊嶂、松柏參天;泥河溝村空氣清新、碩果累累;香爐寺巍峨壯麗、寧靜肅穆……11月初的佳縣,處處好風光。

為推進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近年來,地處黃河西岸的佳縣借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戰畧機遇,堅持把康養旅遊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好紅色文化、黃河文化、傳統文化三張“文化牌”,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能。

“今年以來,佳縣共接待遊客253.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51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2%、53.2%,增速位居榆林市前列。”11月10日,佳縣縣委書記姬躍飛告訴記者,當前,佳縣文旅產業已邁入發展“快車道”。

佳縣立地條件較差、礦產資源匱乏、農業基礎薄弱,如何將文旅產業打造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這是姬躍飛每天思考的事情。

“我們圍繞‘塑城、尋根、問道、振興、强園’思路,邀請清華大學團隊編制《佳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9個重點景區發展規劃,引進龍頭企業參與景區建設管理運營。”姬躍飛說,佳縣將文旅產業作為首位產業,通過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智慧管理平臺分解任務、督導落實,發揮特色優勢,打開文旅產業升級路徑。

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位於佳縣城西10公里處的神泉村。1947年,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在佳縣戰鬥生活了100個日夜,在這裡居住長達57天,留下許多感人故事。

如今,該紀念館已從原來簡陋的舊址發展成具備紅色革命教育、民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的紅色旅遊基地,今年累計接待遊客約8萬人次,成為紅色教育“打卡地”。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10月27日,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正式“落戶”佳縣。該博物館通過文物展陳等形式,讓遊客沉浸式瞭解黃河文化歷史,也為佳縣新增了一張重量級名片。

“自9月開館試運營以來,博物館已累計接待觀眾約1.5萬人次,預計年接待觀眾20萬人次,間接帶動佳縣全域旅遊增收約4000萬元,新增就業1000餘人。”姬躍飛說,陝西是黃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不僅有助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更為佳縣文旅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為打好黃河“文化牌”,佳縣還編創了陝北民歌劇《黃河船夫》,發揮老物件、老窑洞、老農民的作用,將農具變道具、窑洞變客房、農民變演員,打造了以赤牛坬為代表的70公里黃河古村風情帶,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

此外,佳縣大力弘揚白雲山“一經六道”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打造生態旅遊品牌。

“現在,回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黨支部書記武江偉說。

泥河溝村有我國現時面積最大、株數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棗樹群落,被譽為“天下紅棗第一村”。過去,村民收入來源以紅棗種植、小規模養殖業及外出務工為主。如今,該村利用閒置的農家田園打造了10多處高端民宿院落,發展起田園旅遊業。

“我們深度挖掘紅棗文化價值,打造林果觀光採摘園,建設紅棗基因庫,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武江偉介紹,2022年,泥河溝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3萬元。

以全要素“迎客”,以優服務“待客”,佳縣聚焦市場需求,補齊運營短板,打造了一批極具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的展館,全面展示佳縣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民俗文化。這些展館成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平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截至目前,佳縣已簽約引進文旅項目4個,盤活閒置文旅資源10多處,改造提升飯店民宿24家,推出沿黃旅遊線路2條,開發紅棗、手工掛麵等特色旅遊商品40多種,並引進旅遊專業人才15名,培訓旅遊從業人員2100餘人次,多層次、多方面打響“山水葭州·康養勝地”品牌。

“我們將繼續以‘三個年’活動為抓手,聚力打造沿黃生態文化旅遊帶,力爭建成黃河康養旅遊度假區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姬躍飛說。(記者:馬騰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