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區試點垃圾分類主題公園本市將重點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激勵大家持之以恒

上海 114℃ 0
摘要:

建民綠地公園的火烈鳥水池裏,每片荷葉都由四五十片廢舊CD堆疊而成。陳璽撼攝.jpeg

建民綠地公園的火烈鳥水池裏,每片荷葉都由四五十片廢舊CD堆疊而成。陳璽撼攝

  記者陳璽撼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即將發佈的《上海市持續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工作方案》將推動各類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設立垃圾分類文宣教育基地、建立市民科普體驗線路等作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就是拉近垃圾收運、處置等全程分類體系中後端和市民的距離,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到新時尚的魅力。記者還注意到,一種讓垃圾分類更吸引人的形式——垃圾分類主題公園正在上海多個區試點。

  近日,交通路以南、中山北路以西的建民綠地公園悄然更換了主題,提升改造後將以垃圾分類為特色。

  進入公園正門,多個彩色的正方體坐凳圍繞著“垃圾分類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立體字雕塑,仔細看可發現,每個坐凳都暗藏玄機。“回收1個玻璃瓶節省的能量可以使1個燈泡亮4個小時”“每回收1公斤舊衣物,可保證4.3公斤二氧化碳不被排放”……一些坐在凳子上的市民遊客不時彎下腰,一邊休息一邊瞭解垃圾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多少好處。

  公園週邊有一條環形步道,塗上了上海4種主要垃圾種類的標誌色:紅(有害垃圾)、藍(可回收物)、棕(濕垃圾)、黑(幹垃圾),順著彩色步道步行一小段路,便來到一處科普節點,這裡向市民遊客介紹容易分錯類的生活垃圾,比如粽葉是幹垃圾、小龍蝦殼是濕垃圾。

  “我們還在不斷優化設計,想在公園步道上打造一條垃圾分類科普遊戲路線。”普陀區環境衛生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丁傑介紹,步道會被平均分成四五段,每段起始點都有關於垃圾分類的四個問題,市民遊客出發後,一邊漫步欣賞周邊風景,一邊思考答案,走到這段路的終點,便有讓人豁然開朗的答案。希望通過“遊玩”,讓人潜移默化地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在建民綠地公園升級改造的過程中,普陀區綠化市容部門還參照上海“生活垃圾怎麼分”微信工具的熱搜排行榜,把提問最多的幾種生活垃圾優先放到垃圾分類科普步道上,這些很可能是最容易搞錯分類的生活垃圾。

  讓垃圾分類科普更“好玩”的,還有一種用得很多的形式——變廢為寶。

  建民綠地公園的火烈鳥水池裏,幾片陽光下五彩斑斕的荷葉十分吸睛,仔細一看才發現,每片荷葉竟由四五十片廢舊CD堆疊而成。

  改造後的藤蔓廊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坐在廊架下孵太陽的阿姨媽媽們一抬頭,就能看到每根橫樑上的金屬板鏤空字,內容各不相同,短短一句話介紹一個垃圾分類小知識。

  廊架下方的陳列櫃內,一次性餐盒再生塑膠顆粒變成的動物擺件、牛奶盒變成的再生書本、局部重新加工便煥然一新的廢玻璃裝飾品……每個驚豔的展品都在大聲強調:原來垃圾通過分類可以變得如此美觀有趣!

  建民綠地公園靠近周邊社區的圓形草坪上,5個舊輪胎搭成的小熊、廢木材和廢布拼裝的害羞小恐龍、八九百個牛奶盒製成的再生板材坐凳,讓市民遊客看看、摸摸,直觀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

  記者從綠化市容部門瞭解到,建民綠地公園並非上海首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早在2019年,金山區漕涇鎮蔣莊村就地取材,將蔣莊社區旁的閒置荒地改造成集居民休閒和垃圾分類文宣為一體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今年6月,嘉定區首家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開園,菊園新區青悅灣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科普館)內也有大量變廢為寶的展品和活動,吸引周邊居民拖家帶口來遊玩,寓教於樂、寄學於景。

  結合“公園+”工程,上海正鼓勵各區建立市民垃圾分類科普體驗線路。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齊玉梅表示,讓居民在“家門口”實在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改變,對於垃圾分類意義與價值的困惑便會煙消雲散。上海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是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激勵大家持之以恒。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