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江蘇譜寫基層善治新篇章

江苏 32℃ 0
摘要:60年前,浙江楓橋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新活力。11月6日,我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淮安市淮陰區司法局以及泰州市泰興市河失鎮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組織。

60年前,浙江楓橋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新活力。11月6日,我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淮安市淮陰區司法局以及泰州市泰興市河失鎮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組織。

江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亯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各地及時把衝突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强化政治引領,為基層治理指路

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第一位的,就是要不斷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把党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這是全省上下的堅定共識和自覺行動。”省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探索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都市版”。而在13年前,孫金娣調任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第二天,街道200多名羣衆因為社區車庫糾紛聚集在區政府大門口。這些羣衆所在的香樟園社區,就在仙林街道辦事處對面。雖說僅一路之隔,他們卻從未找街道反映過這個問題,街道幹部對此也不知情。在孫金娣看來,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里”,“我們的工作越扎實,黨的根基就越牢固。”從信訪不斷、衝突頻發到連續10餘年做到衝突糾紛“不上行、不外溢”,仙林街道在各項工作中緊緊抓住黨建引領“牛鼻子”。

仙林街道將轄區劃分為三級網格,並同步設定黨組織。大到容納萬餘人的高校和社區、小到個體經營夫妻店,都被納入網格中,黨組織觸角也延伸到每個角落,穩穩托住基層治理的“底盤”。就在不久前,仙林街道網格員通過排查發現,轄區商業街區租賃糾紛突出。通過定包案領導、定工作專班、定接待場所,查對各方訴求、查明實際責任、查清利益鏈條,咬定開發商責任、咬定商管和物業責任、咬定商戶自身責任的“三定三查三責”機制,將租賃雙方間糾紛實實在在化解。

近年來,我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江蘇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檔案,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黨政主導、協調各方的衝突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提出明確要求。

與此同時,各地大力推行“黨建+基層治理”,探索行動支部、區域性支部等功能型黨組織覆蓋管道,確保黨組織有形有效覆蓋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並健全政法委員統籌基層社會治理、加强衝突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機制,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注入動能。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築善治之基

因新建圍牆,泰興市河失鎮沈丁村居民葉青與鄰居張元丘原本塵封多年的界址糾紛再次爆發,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河失鎮“共同理、大家評”綜合解紛工作法就此第一時間運轉起來——村專職調解員多次走訪周邊羣衆,進一步詳細瞭解情况及雙方訴求,全面理清事發原因、經過並上報;鎮司法所、派出所、國土等部門工作人員實地勘察、量測,對衝突雙方原先界址進行認定;鎮級層面組織專業人員組成評估團,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判。同時,組織沈丁村羣衆威望高、處事公平公正的老幹部,以及羣衆代表、涉事雙方的親朋好友召開聽評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糾紛調解情况進行評議。最終,葉青與張元丘兩家人心中的疙瘩被解開,雙方握手言和。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源於基層實踐,是“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江蘇構建新時代基層社會善治新體系的“密碼”。近年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揚正氣的“三治”融合體系打造在江蘇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凡人善舉層出不窮,向上向善蔚然成風。

各設區市也依託發展現狀、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從宿遷的村(居)民“三治”積分制激勵管理辦法,到揚州的“家門口”調解室、法律諮詢室,江蘇衝突糾紛多元化解手段不斷豐富。

在淮安市淮陰區,老兵調解工作室每到週末便熱鬧非凡,全區退役軍人們有時間都喜歡到這裡坐一坐、聊聊天。作為革命老區、兵源大區,淮陰區面對涉退役軍人衝突糾紛,熱心進行調處。工作室負責人、調解員劉雲龍介紹,2018年以來組建5個老兵調解工作室,覆蓋全區13個鎮街、259個村居。以“戰友情結”化解“衝突心結”,老兵調解員們將法治文宣、法律服務等融入人民調解過程,既“坐堂問診”又“出門巡診”,提供個性化、定制式服務。

完善治理平臺,提升治理效能

進一扇大門、可以辦理22項事項,吳江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幾乎涵蓋衝突糾紛處理可能需要的所有功能。

走進該中心大廳,仿佛來到一家井然有序的醫院:一樓設前臺“分診”、自助取號機“掛號”、26個視窗“把脈問診”,還有“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校園糾紛調解委員會”等各行業“專家門診”,二、三樓則分別滿足立案速裁、行政覆議等需要,讓羣衆揣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吳江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區矛調中心主任沈正華介紹,矛調中心進駐了綜合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12個工作平臺,由司法、信訪等12家組織常駐辦公,教育、民政等16家單比特輪駐接待。

吳江區矛調中心高效有序運轉,是江蘇不斷完善基層治理平臺的一個剪影。當前,我省覆蓋市縣鄉三級的社會治理平臺已全面建成,全省10.4萬個網格、41.7萬個“微網格”以及41.5萬名“微網格”聯絡員,在“網格吹哨、社區把關、街道派單、部門接單”機制下,由基層治理平臺緊緊串聯在一起,形成排查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迴響的閉環處置模式。

創新開展衝突糾紛調處工作、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江蘇一直奮力向前。今年7月底8月初,為深化源頭治理、推進衝突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劉建洋與省政法組織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一道,牽頭召開蘇南、蘇中、蘇北3個現場會,總結推廣基層衝突糾紛多元化解經驗,探尋更好發揮基層治理平臺在衝突糾紛多元化解中的作用。3個多月過去,資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協同的衝突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已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線下提供一窗受理、全鏈條便民服務,線上著力於向科技要效率,各地依託衝突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相關APP、微信小程式,進一步綜合優化政務服務。例如,南通市將各類政務服務熱線綜合到“12345”,推動實現“一個號碼管受理”;淮安、宿遷等地在政務服務APP上研發“隨手拍”模塊,鼓勵引導羣衆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報身邊各類衝突隱患、民生訴求。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新時代“楓橋經驗”亮麗篇章,不斷在江蘇續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