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候鳥數量較往年新增2倍至3倍

海南 54℃ 0
摘要: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候鳥數量較往年新增2倍至3倍“鳥浪”翻飛紅樹間11月8日上午,提前到海南越冬的候鳥在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翩翩起舞。海南日報習霽鴻11月8日上午,海口雲朗風清,正是戶外活動的好日子。對於從北方遠道而來的候鳥來說,亦是如此。在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以下簡稱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剛種上的紅樹苗發出嫩芽,體型不一、樣貌有別的候鳥在樹苗間,或踱步,或覓食,或閉目養神。

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候鳥數量較往年新增2倍至3倍
“鳥浪”翻飛紅樹間


11月8日上午,提前到海南越冬的候鳥在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翩翩起舞。海南日報記者王凱攝

海南日報記者習霽鴻

11月8日上午,海口雲朗風清,正是戶外活動的好日子。對於從北方遠道而來的候鳥來說,亦是如此。

在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以下簡稱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剛種上的紅樹苗發出嫩芽,體型不一、樣貌有別的候鳥在樹苗間,或踱步,或覓食,或閉目養神。

岸邊近一米高的樹林裏,突然傳出一連串如急雨澆打芭蕉葉般的“啪啪”聲。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正藏在裡面。他右手舉著望遠鏡,左手掐著碼錶,正在對這片區域的候鳥點數,“啪啪”的聲音就來自這裡。

這是候鳥監測工作的一部分。

每年9月開始,馮爾輝的工作重心就轉到了候鳥上,他需要經常去候鳥的棲息地觀察、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候鳥的種類、行為、生境是否有干擾等。“如果某些區域的鳥類數量突然驟增或者銳減,說明該生境肯定發生了變化。”他說。

今年“候鳥季”以來,馮爾輝監測到一個大變化: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區的候鳥數量比往年多了2倍至3倍。從種類來看,主要是雁鴨類和鴴鷸類顯著增加。

“這和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的退塘還濕工作有關。”收起碼錶,馮爾輝向海南日報記者強調:“注意,是還濕。”

他解釋道,鷺類和鴴鷸類等水鳥以小魚小蝦等底棲動物為食,在灘塗濕地才有底棲動物;鷺科動物多為“大個子”,擁有“大長腿”,能在較深的水域中覓食,而個頭小、小短腿的秧雞類和鴴鷸類等水鳥,只能在灘塗上覓食,且較少出現在紅樹上。

這也就意味著,退塘,不單要還林,更得還濕,方能更有利於物種的豐富性。馮爾輝在手機地圖上框出一個範圍:“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退塘2680畝,造林1600畝,剩下的1080畝則用來進行鳥類和水生動物生境改善。”

話音剛落,水面突然翻騰起一片“灰浪”,馮爾輝的拇指也立即在碼錶上飛快起落。“蒙古沙鴴,53只。”不過短短幾秒鐘,記者還沒來得及辨認清楚它們的“真身”,“灰浪”已經漸次重新落在水面上,馮爾輝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這一行字。

“我有秘訣的。”或許是看出了記者的驚訝,馮爾輝笑著教給記者一套識鳥口訣:“小個子、黑嘴巴,小白鷺;小個子、黃嘴巴,牛背鷺;大個子、黃嘴巴,大白鷺;大個子、黃嘴巴、短脖子,中白鷺……”

不久,這片修復區的候鳥被悉數點完,70畝的地塊上約有500只候鳥,包括黑翅長脚鷸、青腳鷸、大白鷺、黑尾塍鷸、白眉鴨等。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線路上,擁有河流、蝦塘、紅樹林和灘塗等多種不同的鳥類生存環境。隨著2013年以來海口大力開展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和紅樹林造林工作,候鳥漸漸由“稀客”變“常客”,數量、種類不斷刷新紀錄,有著“鳥中大熊猫”之稱的黑脸琵鷺近年來也頻頻現身。

收起監測工具,馮爾輝準備前往下一個候鳥棲息地,“希望去年監測到的候鳥今年能如期赴約,甚至比往年更多。”

(海南日報海口11月8日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