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臺“以竹代塑”行動計畫產業迎來又一輪發展機遇和風口川竹亟待“破竹”

四川 33℃ 0
摘要:10月30日,第九届四川農博會展覽的最後一天,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1號館川竹館區仍然擠滿了人。這是四川農博會首次設定川竹館,展示、推銷上百種“四川造”竹製品。


竹子製成的餐具。羅順攝


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大旺竹海生機勃勃,蒼翠欲滴。李貴平攝(C視覺)


10月30日,第九届四川農博會展覽的最後一天,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1號館川竹館區仍然擠滿了人。這是四川農博會首次設定川竹館,展示、推銷上百種“四川造”竹製品。

仿佛是一種巧合。11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出我國將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產業體系,有序推進竹製品替代塑膠製品。在川竹館結緣的客商們,線上上興奮地討論著川竹產業又一輪發展機遇和風口,探討竹業大省的無限可能。

“破竹”的優勢

川竹面積廣種類多,加工產業有基礎

“聽到《計劃》印發的消息,大家都很興奮,因為全國五分之一的竹林在四川。”省林業產業聯合會會長包建華解釋,四川竹產業有資源優勢:竹林面積達1835萬畝、居全國第二比特;年竹材可採伐量高達1500萬噸,實際使用量1000萬噸。

四川有竹子種類18屬160餘種,是國內竹子種類形態最豐富的省份,包括笋用竹、材用竹、漿用竹……與此同時,質量也不差。省林草局改革與產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竹林生長週期長、多種元素沉澱豐富,纖維含量高,“這樣的竹子適宜後續精深加工。”

四川竹加工產業基礎同樣不可小覷。早在2018年,四川就把竹加工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的重點內容。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竹材、竹笋、竹下種養產品的初加工點2000餘個,精深加工企業400餘家,基本形成了以竹漿造紙為主導,竹食品、竹家居及竹工藝品和竹基資料為重點的四川特色竹精深加工產業體系,年加工竹材1000萬噸,竹產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均位居全國前列。

“經過這5年的培育,我們的產業鏈條和產品創意、質量都有了不小的提升。”宜賓市興文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5年,當地把竹產業作為“一把手”工程抓,竹加工企業從70家增長到128家,開發出竹餐具、竹食品,乃至竹絲、竹炭等上百種精深加工產品。

“破竹”的機遇

“以竹代塑”是國家行動,也是國際風向

業內人士看來,《計劃》的印發是川竹又一次“跳起摸高”的絕佳機遇。

部分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裕同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在2018年7月就公告投建宜賓環保紙塑項目,產線主要生產可降解甘蔗渣、竹漿為原料的紙塑包裝環保餐盒和紙托,並在2022年實現全部達產。今年上半年,該項目的環保紙塑產品實現4.25億元收入。

而更廣闊的市場也正等待開發。根據《計劃》,“以竹代塑”主要從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培育、產銷對接促進等方面發力,並鼓勵各地探索“以竹代塑”替代場景。

今年10月1日,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開始實施。按照規定,今後出口到歐盟的商品,必須報告其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若超過標準,將被課以重稅。以塑膠製品為例,今後如要出口至歐盟,平均關稅將達到26%。而生長過程中可以固碳的竹製品等則不在高關稅徵收的範圍內。

“換句話說,整個行業的轉型,還要順應國際形勢變化的需要。”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就在今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四川省竹產業提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川竹產業總產值要提升20%,邁上1200億元新臺階。同時,全省涉竹企業將達到2000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40家。

在《方案》印發時,業界還擔心四川如何在今後三年實現產值新增200億元,如何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但眼下國家行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給大夥吃下了“定心丸”。

“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進軍四川的竹加工領域。”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已在竹製品加工領域積累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區域影響力,而趁著國家層面推動“以竹代塑”行動,將有助於四川進一步延伸竹產業的加工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增强產業競爭力。

“破竹”的短板

“下山難”致“價格貴”,還造成資源閒置

“太貴了。”11月2日晚,瀏覽完興文竹品等竹製品線上商城後,趙利峰道出了直觀感受。

趙利峰是成都一家連鎖商超採購部門負責人,主要業務是採購量販店使用的塑胶袋等。得知《計劃》印發,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比價格。但結果顯然不樂觀:量販店現在使用的塑胶袋每個成本價僅為0.2元左右,而一個竹漿製作的紙袋成本則在0.5元以上。在趙利峰看來,推行“以竹代塑”的前提,是要讓消費者和商家“算得過經濟賬”。

同樣被竹製品價格困住的還有在成都郫都區經營高檔餐館的倪遠。“竹制的酒杯,打完折還要10元一個,比一般的瓷器還貴。”倪遠坦言,這樣的價格,讓自己實在“不敢下單”。

為什麼價格貴?採收端“下山難”導致的高成本是原因之一。四川竹產區的路網密度不及浙江一半,同時採伐和運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成本高。

在竹林密集分佈的宜賓、樂山等地,每噸新鮮竹材銷售價為600元左右,但採收環節的勞務支出就已經超過400元。

樂山市沐川縣俊全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富俊算了一筆賬:當地每個成年勞動力一天採伐1噸左右,每天的採伐費用至少200元;每噸竹材採伐後的修剪、打包和運輸過程中的費用還要200元左右。“這還不算,有的地方還要給工人管吃管住。”袁富俊坦言,扣掉採收環節的人工支出,種植戶賣一噸竹子的毛利也就一百七八十元,“如果再算上生長過程中的化肥、農藥和人工投入,種竹子基本不賺錢。”

採收環節的高成本,不僅導致下游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川竹資源的閒置。省林草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省每年竹材理論產能可以達到1500萬噸,卻有500萬噸竹材處於閒置狀態。

“這(竹材大量閒置)不是好事。”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竹子播種後第三年即可砍伐取材,第五年起就陸續進入過熟期,“過熟期之後生長的速度就很慢了,經濟效益就沒那麼高了。”

“破竹”的關鍵

破局產能關,亟待樹立“川竹”金字招牌

“別看只有3釐米厚,但4個壯漢站上去都不會斷。”還是在第九届四川農博會川竹館,一塊四川造的“竹鋼”(一種高强度竹基纖維複合材料)成了“打卡點”。要想站上去感受其硬度,排隊起碼要等15分鐘。這款“竹鋼”自問世以來,已經大面積出口到歐美。

未來,四川如何培育更多的“竹鋼”?“要想長遠發展,首先還是要過得了產能關。只有生產出來並且賣出去的,才是真正的產能。”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想突破產能瓶頸,一是完善竹區基礎設施,二是提升機械化水准,同時還要降低成本。

完善基礎設施,打通竹區路網的“毛細血管”,簡單來說就是把竹林基地“連點成線”,把全省竹區“連線成面”,這要求各地形成專業的采運隊伍,提高運輸效率。提升機械化水准,則要求各地陞級生產裝備,鼓勵竹區專用機械設備的研發和使用,提高就地加工能力。

還要破局科技關。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鵬認為,“以竹代塑”代的是塑膠,根本上是要求竹材的精深加工、拓展應用場景,“靠竹漿造紙等‘單打獨鬥’還不够,還要發展竹紡織纖維,竹產業或會再上新臺階。”

在四川,不少企業也正自主探索清潔環保的制纖工藝。

“採用生物酶軟化+機械開纖工藝方法支撐的天然竹纖維,不僅可以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還能充分發揮效能優勢,提升產品附加值。”廣元愛竹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喬官芳介紹,公司使用天然竹纖維生產的複合材料,是替代塑膠、玻璃纖維、碳纖維的高值增材,製成的竹纖維空氣濾芯、輕質複合板材銷往全國各地,有望廣泛應用於汽車生產。

“一旦產業發展起來,肯定還需要大量竹材供應。”喬官芳認為,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改良生產新的竹子品種。“我們做過類似實驗,比如要想縮短竹子的生長時間,麻纖維的埡口嫁接在竹纖維的埡口上,實驗驗證是可以成活的,這證明‘速生竹’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有產品,更要有品牌。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除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還應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提升規模經濟效益。要强化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培育,鼓勵開展原產地認證和公用品牌申報,形塑好“川竹”這塊品牌。(記者徐浩煊

标签: 川竹 竹製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