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鏈韌性位居世界第二在製造業表現、產業總體情況、企業活力等方面優勢明顯

上海 43℃ 0
摘要:  一份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韌性排名中,美國、中國分居第一、第二比特。報告闡釋了國家產業鏈韌性指數、分析了人才與創新對中國產業鏈地位的影響並提出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措施。

  記者宰飛

  一份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韌性排名中,美國、中國分居第一、第二比特。

  昨天,全球化智庫(CCG)在第六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分論壇上發佈了《人才、創新與產業鏈韌性報告(2023)》。報告闡釋了國家產業鏈韌性指數、分析了人才與創新對中國產業鏈地位的影響並提出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措施。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報告中說,中國科技創新驅動製造業快速發展,在製造業表現、產業總體情況、企業活力等方面優勢明顯,但在人才資本方面暫處弱勢,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强,中國產業鏈韌性仍面臨挑戰。

  報告顯示,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韌性根據得分可分為若干梯隊。美國位居第一位,得分為第二比特中國的1.2倍。德國、日本、新加坡分列第三至第五,得分在0.35—0.38之間,與美國、中國的差距明顯。第六至第十名的韓國、英國、瑞典、以色列、法國的指數分值在0.3—0.35之間。前十名中,歐美國家5個,亞洲國家5個,數量上平分秋色。可以看到,亞洲國家的產業發展也具有較强韌性。

  中國在製造業表現、產業總體情況、企業活力表現方面優勢明顯,但人才資本方面暫處弱勢,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强,中國產業鏈韌性仍面臨挑戰。從國家產業鏈韌性指數總體排序看,中國排名第二,在美國之後。從各個名額得分來看,以單項滿分為1計算,中國在企業活力表現方面得分最高,得分為0.76;其次為製造業表現,得分為0.75,然後是產業總體情況(0.60)、創新資源(0.57)、人才資本(0.45)。從各個一級名額的排序來看,製造業表現名額排第一,產業總體情況、企業活力以及創新資源均排第二,人才資本排第七。

  推動製造業向高端邁進

  在製造業表現方面,中國排名第一。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名額優勢明顯,排名第一,“中高科技製造業增加值占製造業新增價值的比重”和“中高端製造業出口占製造業總出口的比重”兩項名額排名分別為第22名、第15名,表明中國製造業發展在產業鏈中下游的優勢明顯,在產業鏈上游仍有發展空間。現時,我國製造業門類、品種齊全,應當在保持既有全產業鏈優勢的情况下,努力發展高端製造業,推動中國製造業加速向高端邁進。

  在產業總體情況方面,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國內生產總值”“貨物與服務總出口值”兩項二級名額的排名分別為第二和第一,體現了中國全產業鏈的優勢。“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兩項名額排名分別為第一、第二,表明2020年疫情對全球產生嚴重衝擊之際,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保障了中國在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方面的優勢。

  在企業活力方面,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獨角獸企業”名額表現突出,排名第二,且中國該項得分為排名第三至第38的所有國家得分總和的2倍;“每年新注册公司數量”名額排名第五,反映了中國較强的市場活力;“營商環境得分”名額排名為19名,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在創新資源方面,中國名列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專利授權總數”“科技期刊論文數”等兩項二級名額均排名第一,表明中國在科技產出方面具有數量優勢。另外,“每百萬居民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兩項名額排名較低,分別為第29名、第14名,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强。

  在人才資本方面,中國位居第七,處於暫時弱勢。一方面,這與中國公共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有關,中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這一名額的排名為第33。另一方面,這也和中國勞動力人口基數較大相關。具體而言,中國在“勞動生產率”“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兩項分別涉及人均比重的名額上排名分別為第36名、第28名,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產業鏈韌性在全球排名領先,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與最全的產業鏈門類和產能,以及近些年大力支持產業高品質發展,通過補全短板產業鏈、陞級傳統產業鏈、建立新興產業鏈,增强了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例如,在傳統產業鏈陞級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綜合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促進其高端化、智能化、數位化和綠色化發展,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生產效率。在新興產業鏈建立方面,結合資源稟賦和市場優勢,優化了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新興產業佈局,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穩定發展。在强大的存量支持下,中國產業鏈基礎牢固,面對整體的國際環境變化表現出了較强的韌性。

  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准在論壇發言中表示:“對中國而言,不開放就不會有發展,封閉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他認為,各主要經濟體都需要理性地平衡好安全與開放、發展之間的關係,要防止落入“泛安全化的陷阱”。面對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巨大風險,主要大國都應該摒弃零和思維,回歸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多邊合作,來共同維護一個開放、穩定和富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