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張琬茜
海口市瓊山區,大路街上,木棉樹下,伫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校門,“海南中學”四個字墨光熠熠。
2023年11月1日,海南中學迎來建校100周年華誕。
“私立瓊海中學”,這是海南中學的前身,由教育名家鐘衍林為代表的一批瓊崖志士於1923年所建,是當時海南地區第一所私立中學。隨後的歲月裏,瓊海中學幾經更名,由私立轉為公立,成為今天的海南中學。
沒有人會想到,這所當時僅有4個班200名學生的中學,在100年後的今天,發展成為涵蓋125個教學班6000餘名在校生的省重點中學,並在全國擁有一定的知名度。
從辦校到興校,為何海中飽經歷史磨難,至今仍熠熠生輝、煥發生機?究其根本,在於馭變求新。
新在哪裡?新在順應時代發展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新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邁上新的征程,新在新時代新要求中扛起新的使命……百年海中,始終走在發展新路上。
新在理念
“超級鋼”是一種新型資料,具有生產成本低、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抗拉强度和均勻延展性方面均創下了世界紀錄,被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兩度刊文證實。這是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黃明欣研發的。
10月29日下午,黃明欣受邀在海中進行交流分享,同樣受邀的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周清。謝周清曾於1998年至2011年兩次登上南極、兩次到達北極,作為科考專家,他一次次探索突破“卡脖子”科技,在地球兩端神秘的冰海世界中留下了海南人的足迹。
黃明欣和謝周清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海中校友。
“從事科研創新工作需要擁有自信心,勇於挑戰權威,這是海中給予我的。當時學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對我之後選擇從事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多年後再次回母校,黃明欣感慨萬分。
時針撥回至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在中國女足對陣巴西女足半決賽的最後關頭,25歲的韋海英分別在第80分鐘、第85分鐘接連入球,幫助中國女足從1:2扭轉到3:2,實現了賽事的大逆轉。這場比賽後來成為中國球迷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
韋海英同樣畢業於海中。當年,在學校的綠茵場上,教練注意到了還是田徑隊隊員的韋海英,開始對她加以挖掘、培養,自此開啟了她的足球生涯。
“鳳棲堂美,蛟騰鳳起。”正如海中校歌所唱,培養傑出人才是海中教育發展最生動的注腳。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從海中走出。他們中,有開國少將馬白山,著名美術教育家盧鴻基,駐多明尼克國大使林先江,著名詩人馮麟煌,青年歌唱家湯子星,斬獲世界芭蕾舞比賽金獎的歐銳,參與編導杭州亞運會閉幕式節目的黃春瀚彬……
在各行各業,海中為何能人才輩出?究其原因,在於始終保持育人的初心,並不斷培養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貭素化人才。
改革開放後,海中推行“從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辦學新思路,並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使學生貭素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高。
“即使到了高三,學校仍堅持讓學生上體育課,十大歌手比賽、文化藝術節等各類活動是大家難忘的青春記憶。”95届校友王秀清回憶。
91届校友許斌同樣深有感觸。當年他考上清華大學後,不僅能在學習方面跟得上並保送研究生,而且在體育艺文活動中也有突出表現,曾獲全國大學生管樂比賽金獎(集體)和北京市研究生足球聯賽冠軍。“仔細回想起來,很多知識與技能都是在海中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想發展好素質教育,德育教育尤為關鍵。於是,在“懂得感恩、永葆愛心,心系家國、胸懷天下”的德育培養目標指引下,一種全員育人生態在海中校園內逐漸形成。總愛騎著自行車的“大象”校警、促膝談心的宿管阿姨、會悄悄加菜的食堂大姐……每年海中都會邀請他們參加學校畢業典禮,以此引導學生學會感恩。
“以多樣態課程為基石,生涯教育為抓手,關注差异性與發展性,培養具有中國心、世界情新時代學生”,始終馭變求新的海中,如今又探索出了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教育理念。
新在體驗
打開“知乎”App,一條題為“在海南中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帖子引來不少討論。其中,有一條回答寫道:“海中能給予你的,是無限多的可能。”
這折射出的,是一種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校園文化,也為海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了無限發展空間。
在這裡,師生不以分數論英雄,允許個體多樣化發展。於是,你會看到——
操場上,一架架航模飛機上演“空中芭蕾”,時而攀爬,時而側飛;社團文化節前夕,為“爭奪”節目上場權,大家會鉚足了勁練習;每年赴全省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會記錄、思考、撰寫課題報告;在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擂臺上,大家圍繞世界關注議題唇槍舌劍……
“社會即學校,世界即教材”。不滿足於校園單一的培養環境,海中將課堂從校內搬到校外,連續24年開展“在行走中真看、真聽、真做”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13届校友陳鏞的課外科技創新項目《尋找見血封喉毒性的價值》,曾在第27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大賽專項獎——英特爾英才獎,成為海南建省以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學生。
這幾年,海中更是順應高考綜合改革的浪潮,幫助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融入高中學習全過程。在上海、杭州、香港等地,都有海中學子的身影,他們投入到金融、醫療、航空航太等領域體驗學習,進一步認識社會、認知自我。
“醫學不僅是冰冷的器械,更應關注人文關懷,關注與人的交流。”今年暑假,海中在校生顏逢在參加上海醫學主題職場體驗活動後有感而發。
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進一步被畫入海中未來的發展藍圖中。在梳理總結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海中提出要建設拔尖創新人才三大書院:尚德書院,將開設具有學科特色的模擬法庭、青馬工程、黎錦製作等課程,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衍林書院,將依託科普類、科學拓展類、科學拔尖類課程,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國家發展急需的、具有擔當精神的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鳳棲書院,將培養具有扎實人文學科知識基礎和跨學科知識結構,以國際化視野推動培養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
新百年的海中,如何才能將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在對三所書院的探索中,答案慢慢有了輪廓。
新在使命
“一校四址”,這是海中現時的辦學規模。“四址”主要包括:府城校區、美倫校區、海南中學三亞學校(原三亞實驗中學)、海南中學白沙學校(原白沙中學)。
這樣的一體化辦學模式,不僅將先賢們“海中教育之花開遍全島”的心願付諸實踐,同時體現出百年海中扛起的職責使命。
當前,海南自貿港建設蓬勃興起,教育改革發展步入新階段,都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福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也愈發强烈。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海南加快推動優質基礎教育集團辦學全覆蓋。
2022年9月,海南中學白沙學校正式啟用,這是海南跨區域集團化辦學工作的又一標誌性成果。曾經基礎薄弱的白沙中學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回流,實現“在家門口上好學”。
海南中學託管後,結合當地實際,從改變學生行為習慣、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優化管理理念三方面入手,製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本土化管理模式:成立“海白學科導師聯盟”,配備優秀教師一對一指導;組建“六禁八養”習慣養成群,從規範早晚修、課堂教學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曾經的自己十分迷茫,不知道要考什麼樣的大學,直到高三這一年,聽到校長說的‘人生不要設限’後,我的目標才日漸清晰,越來越明白努力奮鬥的意義。”今年9月,畢業於海南中學白沙學校的張桂來到重慶大學就讀,回憶起高中三年的點滴變化,心生感慨。
以“一校四址”的辦學模式,海中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至三亞、澄邁、白沙等地,推動海南教育朝著更加均衡化的方向發展。此外,海中還通過定期開展課堂教學等活動,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帶到全省各地各校……
“在自己的宇宙,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堅定地走下去,就會邂逅美好。”海中校史館內,一則青春寄語寫道。
跨越百年風雨,如今的海中已逐漸形成“敬業篤行,追求卓越”的校風,一代代海中人將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繼續走好下一個百年之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