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子植物》在238本植物科學SCI期刊中“奪冠”期刊全球排名第一國內優質稿源過半

上海 24℃ 0
摘要:  國際權威機构科睿唯安今年6月公佈的2022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上海科技期刊《分子植物》影響因數上升至27.5,在238本植物科學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

  記者施晨露

  國際權威機构科睿唯安今年6月公佈的2022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上海科技期刊《分子植物》影響因數上升至27.5,在238本植物科學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創刊15年的這份期刊何以後來居上,在植物科學領域“奪冠”?昨天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期刊高品質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曉峰介紹其辦刊理念:重大科學成果的“綠色通道”、“背靠背”發表論文、重視本土高水平研究成果等。

  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封面——雖然是“硬邦邦”的科技雜誌,《分子植物》封面設計卻相當“藝術”,不乏鮮明的中國古典元素,比如有一期封面以山水畫為底色、摺扇為中心元素,還有封面設計了孫悟空及其分身“小悟空”、稻穗籽粒組成的“米”字……“讓中國的科研成果和中國文化一起走出去。”崔曉峰如此解釋。

  上海是中國期刊出版的起源地和重鎮,近年來培育了一流期刊品牌集團軍,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既是學術策源地,也是重要的文宣思想陣地,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則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2013年起,上海通過“文教結合”項目重點聚焦高校高水准科技期刊培育,通過新聞出版專項資金、文創資金加大對優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據期刊發展階段分類扶持,精准施策。

  在《比較視野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報告中,透露多項關鍵數據,其中的“剪刀”現象耐人尋味。2014年起,我國SCI期刊平均影響因數呈上升曲線,尤其是“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畫”實施以來,上升幅度更快。而在2019年前,國內期刊刊均發文量是一條不斷下降的折線,2019年後,這條折線觸底反彈,形成“剪刀”形態。“這說明,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水準開始與發文規模同步提升。”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部長劉興平分析。

  近年來,在高水准期刊數量持續增多、國際學術影響力顯著增强、學科佈局不斷優化完善、集羣化辦刊改革取得實效的同時,頭部期刊影響力、集羣化辦刊水准與國際存在差距,數位出版鏈條亟須完善,高水准國際化辦刊人才匱乏等不足仍然突出,劉興平提出,尤其是學術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要解决諸如國內期刊同行評議質量不高、唯SCI論、過度關注熱點方向和理論問題,傾向發表常規成果、埋沒“非常規”的顛覆性創新,綜合性刊物對突破性創新成果認可度不高等問題。

  快速成長的《分子植物》的成功經驗,在某種程度上論證了劉興平的觀點。崔曉峰介紹辦刊理念:其一是人才至上,國際化編委會的102比特知名科學家來自22個國家,其中國外科學家76比特;其二是客觀公正的稿件評審,包括國際同行評審、“科學”至上的作者服務;其三是內容為王,關注學科前沿和熱點,提升可讀性……去年,《分子植物》啟動植物科學領域“科研新星”全球遴選,現時,兩届活動共有9名“科研新星”脫穎而出,今年評出的4比特新星中有兩位中國青年科學家。

  崔曉峰認為,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能簡單理解為高比例的國際來稿,相反,《分子植物》十分重視來自國內的優秀稿源。近年來,伴隨期刊影響因數不斷上升,《分子植物》國內來稿比例逐漸提升至一半以上,這充分證明國內優質稿源的“含金量”。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先後培育出兩種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別富含花青素、蝦青素,對改善我國營養缺乏地區人群的健康狀況意義重大。《分子植物》以封面論文形式連續發表劉耀光團隊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對世界有貢獻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成果,通過中國搭建的國際刊物平臺在世界學術舞臺上閃光,同時,優質學術成果又反過來提升刊物的國際影響力,一個良性迴圈、生機勃勃的科研生態圈圍繞期刊產生。

标签: 科學 崔曉峰 sci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