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聯動”機制在上海全面深化推廣累計排查化解各類衝突糾紛61萬餘起

上海 36℃ 0
摘要:衝突逐漸滋生,遭遇停車難的居民多次向管理部門投訴,甚至揚言要砸車。  控江路派出所社區民警範泉華瞭解情况後,組織雙方走進“三所聯動”調解室,通過協商解决糾紛。

  記者鄔林樺

  在虹口凉城地區的中虹社區,4輛停放多年的“僵屍車”,不僅佔用本就緊張的停車資源,還存在安全隱患。衝突逐漸滋生,遭遇停車難的居民多次向管理部門投訴,甚至揚言要砸車。如何處置這些“僵屍車”,社區管理者也感到為難:因缺乏明確的法律規範,貿然處置極易引發侵權糾紛。

  屬地凉城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引入了正在上海全面推廣的“三所聯動”衝突糾紛化解機制,將物業、業委會和車主請進調解室,由社區民警告知“僵屍車”危害,律師告知車主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調解員組織協商停車費用,各方當場簽訂調解協議書,這一困擾多年的“僵屍車”頑疾得到根治,社區衝突從源頭化解。

  上海這座現代化超大都市,社區人口密集、羣衆訴求多元,基層衝突糾紛往往蘊含複雜的經濟關係和法律關係。今年以來,上海市公安局持續深化推廣由警察牽頭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機制,將法治思維注入衝突化解的前端,發揮共建共治共亯在基層的作用,强化科技支撐、善用智能手段,繪就新時代“楓橋經驗”紮根市域基層社會治理的上海樣本。

  全週期管理,打造衝突糾紛化解閉環

  “我是付了房租的,憑什麼不能住?”來滬工作的劉先生,去年年初向房東老王租住了一套位於控江路某社區內的房屋,租期3年。可才住一年多,房東突然讓他搬離,還拒付違約金,雙方就此事多次發生爭執。

  控江路派出所社區民警範泉華瞭解情况後,組織雙方走進“三所聯動”調解室,通過協商解决糾紛。原來,老王的家人突發重疾,打算出售出租給劉先生的房屋,用房款支付醫療費。調解現場,律師向老王詳細闡釋法律規定,分析違約的風險和後果;範泉華和調解員側重增進雙方互相理解。

  經過一番溝通,老王同意向劉先生賠付50%的違約金,雙方約定搬房期限,當場簽定調解協議書,之前紅著臉的租客和房東終於握手言和。調解完成後,範泉華還多方打聽,幫劉先生找到離公司更近的房源,解决了他的實際困難。

  類似的衝突糾紛是許多警情的起點,也是社區治安的“晴雨錶”。“很多衝突糾紛激化,並不是羣衆故意要鬧,而是法律服務離他們太遠,羣衆不知道去哪裡要‘說法’,加之訴訟等手段成本高、時間長,有部分人就選擇放弃走法律途徑。”在率先推行“三所聯動”機制的虹口公安分局有關負責人看來,要從根本上解决衝突糾紛,還是要堅持法治思維、法治管道:“‘三所聯動’在做的,就是努力把法送到羣衆身邊。”

  在完善推廣“三所聯動”過程中,上海警察逐步形成“發現受理、化解分流、跟踪回訪、風險防控、源頭治理”的全流程工作閉環。針對已經化解的衝突糾紛,公安民警按照“30天回訪機制”,1個月內至少回訪一次;對婚戀、家庭等易“複燃”的衝突糾紛以及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存在揚言報復等情况的,將視情新增回訪頻次,監督調解協定履行情况,防止衝突糾紛回潮反復。

  “法理情”相融,提升衝突糾紛調解質效

  防患於未然,是超大城市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探索方向。現時,上海警察已建立前端預警排查機制,對110警情、12345熱線、視窗接報、來信來訪等資訊進行全量彙集、碰撞分析,發現可能引起糾紛的潜在衝突時,及時引入“三所聯動”機制,力爭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通過和羣衆交心、交流,讓羣衆成為衝突糾紛預警的‘前沿哨’。”擁有3000餘比特微信好友、128個微信群的閔行公安分局社區民警顧曉芬對此深有感觸,依託羣衆力量,她更加精准把脈社區治安風險,借助“三所聯動”機制,將法治資源、法律服務送到基層一線,及時將風險衝突消除於微萌時。今年以來,她管轄社區的糾紛類警情同比下降25%。

  在一些社區民警看來,“三所聯動”機制是帶著法律走進衝突糾紛的起點。

  不久前,崇明公安分局陳家鎮派出所接報一起脚手架墜落事故警情,警察到場後發現,死者家屬與業主在賠償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雙方態度劍拔弩張。癥結在於如何從法律專業角度對賠償進行預估。警察隨即將雙方帶進“三所聯動”調解室,律師按照民事人身損害賠償規定測算賠償金額,對雙方進行法律法規的闡釋,最終促成既符合法理又不失情理的賠償方案,可能陞級的衝突得以就地化解。

  警察對事態穩定的控制、律師對法律知識的普及、調解員對雙方情感的勸誡,讓“法理情”得以同頻共振,這是“三所聯動”展現的現實影響。當法律走進基層,不僅為行為劃定邊界,更為事件發展提供預期,引導各方當事人趨利避害,理性處理爭議。

  現時,全市16個區的353個公安派出所均已建成“三所聯動”糾紛調解室,並會同司法所協調街鎮按需配備設施設備,統一建設標準。除了公安民警,已有915名人民調解員、766名簽約律師集中入駐。

  為新增法律服務的可觸達度,引導更多羣衆“遇事找法”,上海警察打造了集普法學習、法律諮詢、預約調解等功能於一體的微信小程式,提供省時省力的網上多方調解服務,提高衝突糾紛的排查和化解效能。今年以來,小程式共接受線上法律諮詢5.07萬餘次,開展預約調解1.18萬餘批次。

  多主體參與,構建“3+N”協同解紛新格局

  今年9月,在奉賢區柘林鎮新塘村的一間大會議室裏,67名工人陸續在簽收單上寫下了名字,拖欠的97萬餘元薪水款全部發放。

  這起欠薪糾紛能够快速解决得益於奉賢警察將法庭引入“三所聯動”機制。“法院的提前介入,既讓‘司法關口’前移,確保了調解協定簽署後的執行效力,同時也緩解了後續的審判壓力。”奉賢公安分局治安支隊隊長王峰說。

  為實現衝突糾紛就近、就地化解的特色,上海公安機關持續打通“訴調對接”通路,推動檢察機關將有刑事和解基礎的輕微刑事案件納入“三所聯動”機制平臺,推動法院“巡迴審判庭”“訴源治理中心”與“三所聯動”糾紛調解室深度對接,提供最為基礎也最為堅實的法律屏障。

  今年以來,上海經“三所聯動”調解後由檢察院認定並作出不起訴决定的案件已有330餘起,共有1.32萬餘份調解協定獲司法確認。

  在各類經濟要素活躍的上海,經濟領域的糾紛日益凸顯。今年6月,南京西路某商業廣場發生一起租賃糾紛,當事雙方險些大打出手。南京西路派出所樓宇專管警察龔華傑迅速開展先期勸解,隨後組織企業代表與樓宇管理方到“法律服務站”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街道調解員和律師到場加入會商,區商務委線上主持協調會,市場監管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最終促使雙方回到談判正軌。“利用多方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注重多元解紛,能更好地保障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參與此次調停的徐紅梅律師感慨道。

  從靜安的“法律服務驛站”到普陀的“可靠解紛中心”,從寶山警察主動研發“智民智聯”平臺到青浦警察靠前開設“幸福驛站”聯勤聯動警務站,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專業力量聚集到一個基層衝突糾紛調處平臺,“3+N”的調解體系逐步建成,疑難衝突糾紛的調處效率顯著提升,也推進“三所聯動”機制在上海不斷深化推廣。

  堅持法治思維、群眾路線,“三所聯動”機制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黃浦江畔的生動實踐,也將迸發源源活力。現時,全市353個公安派出所全部建立“三所聯動”機制,累計排查化解各類衝突糾紛61萬餘起,因矛盾激化引發的命案數下降30.4%。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