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重大專案彩陶坡史前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順利結束

内蒙古 61℃ 0
摘要:F2、F15以及龍形蚌飾是彩陶坡遺址發掘的最大的收穫,龍形蚌飾有別於以往發現的紅山文化倦曲造型的龍的形象,是迄今為止紅山文化發現最早的龍,具有重要意義,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

近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文博院、松山博物館(文保中心)聯合開展,歷時兩個年度的彩陶坡史前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彩陶坡史前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安慶鎮合勿蘇自然村,實際發掘面積為1300餘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發掘區域,共揭露房址22座,灰坑22座,灶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共計200餘件。F2、F15以及龍形蚌飾是彩陶坡遺址發掘的最大的收穫,龍形蚌飾有別於以往發現的紅山文化倦曲造型的龍的形象,是迄今為止紅山文化發現最早的龍,具有重要意義,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F2房址由南、北兩室組成,在北室西牆以東1.9米處的長方形區域內發現規律排列的碳化橫木遺存,該房址的面積之大,房屋形制之特別對探討紅山文化房屋形制、功能分區以及社會形態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F15為一處紅山文化中型房址,保存有抹泥牆體、居住面以及超大型瓢形灶。

彩陶坡遺址是“紅山文化社會文明化行程研究”考古中國重大專案規劃確定的發掘地點之一,其開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在原有的田野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運用了科技手段,全方位對彩陶坡遺址進行勘探和發掘,經過兩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初步揭示出該遺址至少存在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4種不同規模的房址,為了解紅山社會早中期低等級聚落的運行、佈局、維繫管道以及社會文明化行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實物資料。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