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珍
深入理解三個“事關”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事關”,明確指出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對此,如何深入理解?
吳海江:“文宣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高屋建瓴、精闢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為進一步做好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從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來看,文宣思想文化工作事關民族未來發展之希望。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永葆生機活力,關鍵在黨。而黨能否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關鍵在黨的“頭腦”。一個由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才能掌握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和歷史創造的主動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擁戴,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水到渠成了。囙此,文宣思想文化工作無論是對黨的前途命運,還是對國家長治久安,抑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
記者: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為什麼要著力建設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吳海江: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人的觀念體系。作為一種引導人們實踐的精神力量,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一旦形成,就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在潜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正視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世界未有之大變局擾亂了世界發展鐘擺的節奏,“東升西落”“南昇北降”强化了西方世界的恐慌,冷戰思維陰魂不散。與此同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改革發展穩定複雜局面和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媒體格局深刻變化,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
記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現出哪些優越性?
吳海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產物,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更先進的文化和價值。它將以更具包容性、更加文明、更符合人性的社會關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最新發展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地包含了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凝心聚力、為民立命的内容,囙此也必然要在新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中開創新的文化形態。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批判和擺脫西方意識形態話語,更重要的是,主動開闢和建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只有“主動建構”才能談得上承擔新的文化使命,否則終不過是“被動回應”。
在實踐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記者: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如何在實踐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吳海江:習近平文化思想源自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開創性發展,也必然以文化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歸宿。
首先,要牢牢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在“大海”中航行,就要有掌舵者,才能勇敢地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才能在盤根錯節、紛繁複雜的形勢中洞悉社會發展規律、辨明歷史發展方位、掌握發展主動權。囙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意識形態話語權和文化事業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同時,加强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增强黨領導文化事業發展的本領,鍛造堅實可靠、敢於改革創新、善於亮劍鬥爭的文宣思想文化工作者隊伍。
其次,要錨定前進方向勇毅前行。必須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向。特別是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增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解釋力、現實觀照力、問題解决力和民心說服力。借助新興技術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最後,要站穩人民至上的立場。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最鮮明的品格,也是當代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獨有内容。一方面,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文化創造、文化傳播與文化事業的建設,集民智、聚民心、合民力,打造具有強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將文化發展與人民精神需要結合起來,把文化事業根基建立在祖國大地上,紮根在人民群眾需要的地方,創作出無愧於心、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化精品。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