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雪妍
網上有個段子很火。老家小縣城新修了機場,大家都來看,“機艙門關上前的那一刻,空姐沖著外面喊了一句,還有人去上海嗎?那個時候,我真的聽到了一個聲音說,我要去上海。我仔細聽了一下,那是18歲的自己”。
上萬條評論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希望上海不只是18歲的學校,還是28歲的夢想和38歲的家”——這份願望,需要青年和上海共同努力。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青年發展型都市,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從年輕人最愛的旅行目的地,到吸引青年成就夢想的圓夢之都,上海正在持續發力。
昨天召開的上海市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全體成員組織會議暨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市青年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介紹,今年起,上海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試點,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更多機會、更大舞臺、更優服務來滿足青年的熱愛和期盼。
會上發佈《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五大服務計劃”行動方案》,涉及創新、就業、安居、健康和婚戀,關照到了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動方案》明確,要推出更多將青年明確為政策服務物件、納入政策保障範圍的政策舉措,努力讓青年有更多的獲得感;要營造關心支持青年發展就是增强都市發展活力、積蓄都市發展後勁的良好氛圍,讓青年優先、積極、均衡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提升社會多方共同參與推動青年發展的力度。
何以留住青年?何以凝聚青年?何以成就青年?這座城市正在努力作答。
“最簡單的答案還是‘宜居宜業’。”在上海社會科學院都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看來,宜業包含了可以讓青年大有作為、持續學習發展的機會、空間、環境;宜居指的是青年可以安心生活、沒有太多的煩惱和後顧之憂。這方面,上海既有優勢,也有成本高昂等現實短板。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雄認為,落戶、住房、子女入學是青年融入都市的“隱形門檻”,一些非上海戶籍的年輕人,會因為解决不了這些問題而選擇回鄉。
為了守護青年的“安居夢”,上海加快建設保障住房,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30.4萬套(間),並編制了符合青年居住特點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設計標準,加快建設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臺。此外,推廣“青年驛站”,為求職青年提供7—15天免費住宿服務。
與此同時,上海還在持續開展求職能力實訓營,搭建高校畢業生常態化招聘平臺;推進“15分鐘就業服務圈”社區就業服務網站建設,力求在需求排摸、崗位籌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幫扶等方面發揮更大價值。預計到2025年,全市網站數量達到500個以上。
青年發展型都市,是都市和青年的互相成就。“除了有形的平臺、政策、服務,更應注重激發青年內生動力,通過營造對青年更友好的氛圍,讓青年人融入,成為都市一部分。”市服保辦主任周建軍表示,在豐富的就業機會、廣闊的平臺之外,青年格外看重都市空間中傳遞的溫度和機遇。
從家門口的實驗室、社區裏的公共空間,到功能齊全的園區、街區,星星點點,連珠成網,遍佈身邊。滬上青年正在依靠“自組織能力”,讓這裡更具多元化的吸引力。
在長寧區的“閑下來合作社”裏,老年人和年輕人其樂融融。這裡原本是一個老舊地下防空洞,現在整個1100平方米空間規劃成36個小格子間,每個格子間向社區居民開放共創,“斜杠青年”和退休阿姨都積極認領,這裡自發形成了最熱鬧的社區活動空間。
“老年人需要年輕人幫助他們接觸新鮮事物,而年輕人則可以從老一輩那裡獲取經驗。很多年輕人喜歡來我們這裡的原因之一,就是與老人交流讓他們覺得很安定。”在主理人張歡看來,一個有真實參與感的社區是治癒系的,年輕人能在這樣的社區活動中,找到不焦慮的解法。
去長樂路上喝酒跳舞唱歌、在大魚社區營造中心聚會、去家門口打造自己的小花園……都市不用“為青年人築”,而是給予青年發展的空間,“由青年人築”。這些自發形成的場景,也讓年輕人給上海貼上了“治癒”“歸屬”“鬆弛感”的標籤。
“除了居住、工作、交通,青年人還格外關注生活細節和場景,重視包容性、便利度、烟火氣。”周建軍介紹,上海已建設青年發展型街區52個、園區61個、社區73個,就是為了打造場景,構建青年集聚的“强磁場”。比如,徐匯打造了首個“青年發展型音樂街區”。楊浦、寶山、嘉定在商業街區、產業園區舉辦青年市集,帶動區域經濟。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