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珍
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
記者:如何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
顧紅亮:可以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兩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從理論邏輯上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文化的基本觀點,繼承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文化觀點,融入了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元素和文化要素,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理論邏輯的昇華。同時,這一思想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繼承和闡釋了傳統文化中很多價值觀念,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等,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
第二,從實踐邏輯上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時代黨的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深刻提煉,是實踐邏輯的昇華。它既是對新時代文化事業改革發展成就的總結,也是對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成就的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出新舉措,出臺新政策,充分展現出羣衆的首創精神,推動了文化思想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工作的戰略部署、新的要求和期待,體現了我們黨善於在文化建設實踐基礎上進行文化理論創新。
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的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開放性,體現體與用的辯證統一,既明體達用,又體用貫通,在體用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傳統文化現代化展示出雙重價值
記者:“七個著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行程中,傳統文化能發揮什麼作用?
顧紅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其中之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包含了傳承中華文明、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通過堅持“兩創”(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將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一方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展示出重要的外在價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人類社會遭遇很多新的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應對挑戰、化解風險方面可以提供很多智慧和洞見。比如,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文化資源;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思想,為當代青年團結奮鬥、敢於鬥爭提供了思想資源。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展示出重要的內在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寶貴文化資源,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根。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而且形塑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和民族特徵,其影響延續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代中國人的文化生命的滋養,對於中國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塑造,起著極大的作用。
擔負新使命需要新氣象新作為
記者: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擔負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怎樣的新氣象新作為?
顧紅亮: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要有自立自强的新氣象。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中華民族曾經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遭受外國列强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勇反抗,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來,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文化建設成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堅信文化強國建設的可行性,堅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的科學性和文化政策的合理性。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要有開拓創新的新作為。中華民族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史,為人類進步和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促進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化,既要延續古代文明的偉大成就,又要創造新的輝煌。為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讓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走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要有博採眾長的新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能採取閉關鎖國、自我封閉的政策,必須採取開放包容、取長補短的原則。要堅持胸懷天下,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吸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與其他文明體系平等對話,在交流互鑒和共建共用中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從而在世界舞臺上,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綻放出絢麗色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