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構建“4+13+N”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魚米之鄉,鋪展新時代多彩畫卷

江苏 25℃ 0
摘要:‍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加快建設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變化變局中穩根基、帶全域的大事要事。省委十四届四次全會聚焦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勾勒出新時代魚米之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彩畫卷。

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加快建設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變化變局中穩根基、帶全域的大事要事。省委十四届四次全會聚焦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勾勒出新時代魚米之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彩畫卷。

强農業,穩產保供促發展

碧綠的稻田上空,一架黑色的小飛機“嗚嗚”飛過,均勻細膩的霧狀藥水隨之灑在密密匝匝的水稻上……9月1日下午,泗陽縣盧集鎮南大灘村種糧大戶於家龍操作無人植保機灑藥,這樣的無人機他有2臺。

53歲的於家龍是全國種糧大戶,也是宿遷市勞動模範,其經營的農場被評為江蘇省示範家庭農場。農場土地近800畝,其中稻麥輪作788畝,還有部分稻蝦養殖。“選擇優良品種最關鍵,植保預防要及時,用藥用肥要適時,勤嘗試新機械。現在我有2臺收割機、2臺植保機、3臺耕耘機、4臺插秧機,還安裝了北斗導航,光購買智能化耕耘機就花了36萬元。”於家龍介紹,通過太陽能殺蟲燈、秸稈還田、使用生物農藥、配方施肥等生態種植模式,今夏小麥畝產900多斤,水稻南粳9108畝產1200斤。“除去籽種肥料機械成本,風調雨順的年景小麥每畝能掙500元,我還注册了一個商標——‘穀涵運’泗陽大米。”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宿遷市以重大專案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農業“三群四鏈”建設,上半年全市在建農業重大專案139個,其中超億元項目45個;稻米產業鏈納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羣,農業產業群鏈綜合產值達476.1億元,同比增長11.8%。

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通過整治村莊環境,從“採石村”變身“旅遊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介紹,該村已形成“一寨六園一碧湖”景區框架,年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漣水縣依託特有的弱鹼性沙土,大力發展蘆筍產業,蘆筍產量占全國三成。該縣蘆筍協會會長鄭標介紹,全縣設施化蘆筍年產5萬餘噸,總產值超10億元,“漣水蘆筍”成功注册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介紹,今年以來,我省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出臺了一系列檔案。接下來將通過抓關鍵要素、重點環節和業態提升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包括組織實施“四個一”建設工程,圍繞建重大專案、强頭雁主體、育品牌名牌、築載體平臺四個方面,推動“四項清單”落實,加快構建“4+13+N”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重點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數位化改造等環節,加快推動4條省重點鏈和13個細分產業鏈建設,支持建設一批區域特色鏈,持續開展“蘇韻鄉情”系列推介活動,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營造更多品牌農產品消費場景。

美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盛夏時節,揚州市雙山村的鄉間小道上,路邊的楊樹高高聳立,水稻田裡稻浪青葱,荷塘中的荷花粉白相間,民居牆上的特色牆繪栩栩如生。

農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直接關係農民群眾生活的品質、關係農業强省建設的成色。省委全會特別指出,要重點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加快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我們將築牢一個基礎、推動兩項提升、健全三項機制。”季輝介紹,乾淨整潔是全省面上村莊環境的基本要求,省農業農村廳將牢牢把握這一基礎,聯合住建等部門,開展村莊垃圾專項清理、村莊清潔兩大行動。“推動兩項提升”即大力提升設施硬實力、鄉村文化軟實力,加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健全三項機制”分別是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會同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推動重點任務落實;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明確管護工作清單,推廣多樣化管護模式;健全農民參與機制,通過村莊清潔日、積分制、美麗庭院評比等管道,吸引農民群眾參與。

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蘇南、蘇中、蘇北工作基礎、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推進重點也有所不同——蘇北地區將突出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蘇中地區將突出農村生活污水、農村水環境治理,健全管護機制,加快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蘇南地區將突出高品質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重點任務落實,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在全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到今年年底,全省要完成約66.3萬戶年度改廁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較去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鄉鎮(街道)達到400個左右,新增不少於5個縣、50個鎮、500個村發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範帶動作用。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張永林表示,下一步,揚州將從垃圾收集、村內道路硬化、衛生改廁等向面源污染治理、農房改造、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拓展,以點帶線、連線成片再到全域規劃、全域建設、全域提升、全域美麗;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各階段、各環節、全過程,實現“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的有效轉化;尊重農民的意願和主導地位,通過積分兌換、文明家庭等制度明確村民責任,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富農民,把增值收益留在農村

春天的草莓、蕃茄、黃瓜,夏天的葡萄,秋天的胡蘿蔔,冬天的大白菜……位於連雲港海州區新壩鎮陳戶村的謝意家庭農場,一年四季農作物輪換上市,農場主謝意在大棚間忙得不亦樂乎。“我從2012年開始跟父親一起種地,現在主打果蔬種植,有206畝土地,還開展研學活動。”謝意告訴記者,自己學電腦出身,出於對農業的興趣當起農場主,引入數位農業,在大棚中架設智慧設備,並用感測器監測土壤數據及溫度濕度等。“靜下心來我發現,農業很有趣,學問很大,農村生活也很好,現在農場年營收大概有100多萬元。”

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通過加工廢舊漁網,成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202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20億元,帶動周邊12個村發展尼龍顆粒上下游產業,帶動增收近60萬元。常熟最偏僻的小村——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通過“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生態美家”,成功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2年全村總產值突破10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

省委全會強調,要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南通市海門區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示範推廣四青作物多元多熟高效種植模式,大力發展四青作物加工業,讓農民收入步步走高。“四青作物是青玉米、青毛豆、青花生、青蠶豆等收青菜用型作物的總稱。”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倪衛彬介紹,通過建設生產基地、培育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品牌,現時海門區四青作物播種面積達16萬畝次,覆蓋海門區全域範圍,年產量20萬噸。因週期短、成本低,四青作物每畝可增收1200元,全區16萬畝四青作物帶動農民增收約2億元。

資料顯示,2022年江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萬元,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薪水性收入占比48%,經營性收入23%,轉移性收入25%,財產性收入5%。城鄉居民收入比已降為2.11∶1。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徐志剛教授分析,首先,這與背靠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密不可分,農民非農就業機會多,非農收入高;其次,種植業經濟作物占比高,農業收入高;同時中央加地方種糧補貼高,也為農民帶來部分轉移性收入。

如何實現農民更富、城鄉收入差距更小?徐志剛建議,一方面,通過培訓提升農民非農就業技能,通過勞動市場資訊等新增農民非農就業機會,提升非農就業收入;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科技含量,强化品牌建設,新增農業生產附加值,提升農業收入;同時通過多元化通路,新增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