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條全國推廣的經驗做法透露了川渝合作的這些亮點

四川 38℃ 0
摘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部署推進3年多來,川渝頻頻牽手,從互邀參加重大展會,到產業共建共興,兩省市深化合作、健全機制,推動一體化發展,在產業合作、政策協同、項目共建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經驗、好做法。


9月4日拍攝的2023中國國際智博會現場,四川18家企業組團到重慶參展。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汽車產業

川渝整車企業45家汽車產業年產值超7000億元

電子資訊產業

川渝電子資訊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

中歐班列(成渝)

開行班列數、貨值均為全國第一

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近30%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部署推進3年多來,川渝頻頻牽手,從互邀參加重大展會,到產業共建共興,兩省市深化合作、健全機制,推動一體化發展,在產業合作、政策協同、項目共建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經驗、好做法。

9月24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合作形成的18條經驗做法,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推廣。

這些經驗做法有哪些亮點?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行業專家進行解讀。

A 從共建優勢產業鏈到打破區域間壁壘

川渝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探索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

9月22日,四川自貢市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慶長壽工業區等15個園區,被授牌“第二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範園區”。這是川渝兩地製造業協同發展的又一重要進展。

通過兩省市共同舉辦招商活動,加快引進重大專案,擴大區域配套能力……產業合作示範園區正協同打造電子資訊、汽車機車、裝備製造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兩地示範園區圍繞產業合作,開展交流活動175次,合作企業產品互采訂單金額超230億元,示範園區實現營收超97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近7000億元。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是關鍵。在此次發佈的18條經驗做法中,促進產業共建共興被擺在首位。3年多來,川渝兩地在共建優勢產業鏈、共建聯合招商機制、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先進經驗。

以共建優勢產業鏈為例,兩地聯合出臺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等領域高品質協同共建實施方案,推動補鏈、延鏈、强鏈。2022年,川渝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增長17%。川渝電子資訊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羣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川渝是全國主要汽車產業基地之一,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產業年產值超7000億元。經濟和信息化廳汽車產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兩地強強聯手、錯位發展,朝著共建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目標前行。為幫助兩地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對接供需,早在2020年,兩地經信部門就聯合建設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鏈供需資訊線上對接平臺,超5700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上雲”,促成400多家企業建立相互配套關係,配套金額超過150億元。

促進產業共建共興,還要掃除區域行政壁壘。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承擔起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任,現時已探索構建“小管委會+大公司”運行管理模式,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試行建設用地名額、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為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環境。

疊加兩地政策紅利,為入駐川渝高竹新區的企業帶來看得見的實惠。“最近來諮詢廠房租售的電話很多。”四川燕趙置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世成說,企業購入川渝高竹新區的標準化廠房,可將產權證辦到具體樓棟,更加方便融資、參加招投標等。

“打破區域間的壁壘,才能為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基礎和支撐。”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主任、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强表示,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實現市場一體化提供了助力。

受訪專家分析認為,相較於其他都市圈和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獨特優勢。川渝不僅地理相鄰、人文相親、產業相近,涉及的行政主體數量也相對較少,更有助於構建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B 從共建統一市場到高水准對外開放

川渝率先開展市場一體化嘗試

共建內陸開放高地

一枝獨秀不是春,開放的大市場才能為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錨定“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近年來,川渝兩地率先開展市場一體化嘗試,在此次發佈的18條經驗做法中,川渝兩地共同建設統一市場的做法也獲推廣。

“區域市場一體化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突破口。”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共同建設統一市場方面,兩地推進市場准入“异地同標”,實現營業執照异地互辦互發、立等可取;實現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為企業在川渝自由流動提供便利;共建跨省公平競爭審查合作機制,共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以實現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為例,川渝兩地稅務部門打通資訊系統,重構流程,壓減環節,實現跨省市稅務遷移全程“網辦”、事項“秒辦”,有效促進了川渝兩地經營主體自由流動和生產要素高效配寘。

“原來企業辦理跨省稅務遷移,需要先在遷出地辦理稅務註銷,再到遷入地重新開辦,兩頭跑手續繁瑣,辦理時間往往要10多個工作日。”四川省稅務局征管和科技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市場監管部門完成變更後,無須稅務註銷、重新開辦,只需在電子稅務局填寫跨省稅務遷移資訊,系統會自動校驗,實現企業稅務數據實时遷移。今年1—8月,川渝兩地辦理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業務共計15筆。

深化區域合作離不開高水准對外開放。近3年來,兩地協同推動對外開放,統一運營中歐班列(成渝)品牌,現時中歐班列(成渝)的開行班列數、貨值均為全國第一,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近30%。

一輛輛滿載著液晶顯示器、汽車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出發,發往歐洲。據重慶海關統計,今年1—7月,中歐班列(成渝)開行3293列,同比增長18.5%。

成都正業佶祥平行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是中歐班列的獲益者之一。早在2017年,該公司就開闢了進出口汽車業務。“現在搭乘家門口的中歐班列,運輸週期比海運縮短30多天。”該公司總經理陳友富介紹,憑藉中歐班列(成渝)帶來的低成本、高時效競爭優勢,2017年到2022年,公司業務量增長約27倍。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上半年該公司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超500臺,同比增長六成以上。

“中歐班列(成渝)的開行破除了川渝不靠海不沿邊的瓶頸,為川渝兩地對外開放開創了新通路、打開了新空間。”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表示,川渝兩地統一運營中歐班列(成渝),對川渝攜手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意義重大,而且在實踐中這條重要的開放通道正越走越寬廣。

聚焦川渝兩地企業跨區域辦理電子口岸業務的迫切需求,成渝兩地還推出“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監管模式,通過系統互通,實現“電子口岸卡”跨海關關區通辦。自實施以來,川渝兩地已設定39個受理點,服務企業1萬餘家,累計辦理業務逾2萬次,辦理時長壓縮三分之二,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C 從山水相連到社會互融

共築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聯合發佈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

同處長江上游,川渝兩地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兩地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達81條。

3年多來,兩省市深化生態環境共治,開展生態環境協同立法司法合作,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共建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機制……通過一系列舉措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探索出跨區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

建章立制是第一步。聚焦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兩省市人大開展協同立法;設立川渝環境資源司法合作巡迴法庭,開展跨區域案件巡迴審判,共建“大三峽·大巴山”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合作生態保護基地。

還要擴大聯防聯控聯治的“朋友圈”。“流域治理和保護,單靠哪一段單獨使勁都不行,需要在‘聯動’上做文章。”省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川渝兩地全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在全國首創成立跨省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建立跨界河流聯合巡查、聯合執法、資訊共用等9項合作機制,2022年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

在遂寧市安居區三家鎮明星村,清澈的瓊江水滋養著兩岸羣衆,江對岸就是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柿花村。過去,由於流域內人口密集,畜禽養殖、生活污水等污染面寬量大,再加上缺乏跨地區、跨部門聯動機制,污染防治難度很大。自從川渝兩地走上攜手共治之路,三家鎮和上下游的毗鄰鄉鎮簽訂聯防聯治協定,持續推進聯合巡河、執法檢查等工作,共同守護好一江碧水。

川渝“一家親”,不僅體現在“山水相連”,也包括逐步實現的“社會互融”。兩地聯合發佈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居民身份證等34類電子證照互認共亯,小學入學、員工錄用、創業服務等7個“一件事”川渝通辦、34項服務“免證辦”;取消川渝地區座機通話長途費,推出兩省市親情號互設、跨省繳費等8項跨省通信服務;成渝日均開行動車組超100對,高峰時段每三五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開行……

“只要5塊錢,1個多小時就能到重慶主城區。”家住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的王力森說,他的兒子住在重慶市渝北區,現在乘坐“川渝20路”公交車就能直達重慶。最近,“川渝20路”加密了班次,“川渝20路”大站快車開通試運營,單向車程减少約半小時。

就在前不久,成渝中線高鐵建設迎來新進展——成渝中線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首塊管片預製成功,標誌著國內掘進距離最長、直徑最大的土壓平衡盾構隧道管片預製工程正式進入實質性生產階段,為盾構按期始發和順利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為川渝地區的重大工程,這條高鐵建成後,將實現成渝50分鐘通達。

3年多來,兩地不斷完善協調協商機制,通過建立黨政聯席會議等常態化工作機制、重大專案聯合調度服務機制、協同立法機制、幹部互派掛職機制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已實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專案300餘個、總投資超3.56萬億元。

川渝互動以更加細微可感的管道滲透進市民生活,也讓巴蜀兒女對雙城生活有了更多期待。(記者史曉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