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城大縱湖、九龍口等湖蕩濕地,鳥類數量和種類逐年增加,再現“百萬水鳥飛平湖”的壯麗景觀;在南通啟東呂四港附近,數十頭偽虎鯨在翻滾、跳躍;在連雲港市連雲區的沿海濕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歡快現身……
加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國唯一坐擁江河湖海的省份,近年來,江蘇堅持生態優先,不斷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全力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佈局實施連雲港、南通和鹽城等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現時已完成濱海濕地修復面積約1800公頃,清除互花米草面積約800公頃,連島整治修復及保護被評為2023年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9個典型案例之一,實現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近岸海域水質穩中向好,總體呈現改善趨勢,2021、2022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分別達87.4%、88.9%,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準。
水清灘淨、魚鷗翔集、鹿鳴呦呦……一幅美麗畫卷在江蘇沿海徐徐展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亮麗注腳。
治污攻堅,重現水清灘淨灣美
眼下正是鳥類南遷的高峰期,在南通市如東東淩沿海濕地,萬鳥齊聚。勺嘴鷸、黑嘴鷗、小青腳鷸……珍稀物種從昔日的“神奇偶遇”變成如今的“常來常往”。
“美麗精靈”並不知道,自由嬉戲的背後,離不開人類的悉心呵護。江蘇始終把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必須守牢的底線,持續深入打好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守護碧海藍天。
2022年,江蘇出臺《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切實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此,江蘇在近岸海域建立“9+2”攻堅體系,實施九大攻堅行動與兩項建設任務。
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區抓落實。“扎實推進陸海統籌,强化源頭治理,每月調度入海河流國控斷面總氮濃度,逐一分析原因,製定專項整改方案,扎實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污染的治理與管控。”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常新風介紹。
江蘇牢牢把握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試點省的重大機遇,在守護藍色家園上不斷探路——
今年2月,《江蘇省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和水質提昇三年行動方案》出臺,在全國率先開展近岸海域總氮、總磷、COD量化削减工作。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裡,根子在陸上。江蘇高標準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成為環渤海省外最早完成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的省份。截至目前,已完成80%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
8月17日,生態環境部發佈《關於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名單的公示》,鹽城大豐川東港成功入選,這也是繼鹽城東台條子泥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之後,鹽城再次入選。
這並非偶然。美麗海灣建設是“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線。事實上,早在2021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印發《江蘇省“十四五”美麗海灣試點建設工作方案》,對全省美麗海灣試點建設進行頂層設計。今年,江蘇印發《美麗海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此後又在全國率先製定江蘇省級美麗海灣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為全國美麗海灣建設提供了江蘇模式。“江蘇濱海濕地面積占全國18%左右,居全國第一。鹽城在全省濱海濕地保護方面,做得非常好。”省林業局局長王國臣介紹,“濱海濕地是全球九大鳥類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地,通過這幾年我們强化對濱海濕地的生態修復,濱海生態持續向好,現在每年冬季有420餘種、300多萬只候鳥來此遷徙越冬。”
沿海養殖業越發向綠。“上半年,全省沿海地區改造標準化池塘面積達10萬畝。鹽城濱海陶灣海洋牧場入選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名單,涉及海域面積646.98公頃。連雲港贛榆漁港經濟區入選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名單,獲中央補助資金7000萬元。”省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主任錢林峰介紹。
在一系列綜合治理下,水清灘淨、人海和諧的美好畫面躍然眼前。數據是最好的印證:2022年,江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88.9%。優良海水面積比例超過國家考核目標25.5個百分點,全省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優。
修復留白,“魚鷗翔集”照進現實
沙洲壯闊、葦蕩清幽、群鳥齊飛,黃海濕地這條“生態走廊”引人入勝。更發人深思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長三角發達地帶,守住24.72萬公頃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何等定力?
發展的衝動曾帶來猛烈衝擊。多位全程參與保護區建設的員工回憶,多年前,眾多企業紛至遝來,但被告知濕地保護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如今,“濕地之都”成了鹽城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鹽城以為沿海、長三角造一道綠色屏障的决心實施“一片林”工程、濕地和海岸線修復工程,全市森林覆蓋面積達到537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和自然岸線保有率居全省第一。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方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此前,一組2017年與2021年連雲港市灌河口衛星監測對比照片引發全網關注,曾經的“褐紅海水”恢復了自然面貌,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消失10多年的偽虎鯨重現灌河口。
在東台市條子泥濕地,數以萬計的水鳥密密麻麻。“5月份的調查發現,濕地又新添了黑短脚鵯、灰樹鵲兩個物種。”東台市沿海經濟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洪濤介紹,“為了幫候鳥找到漲潮時合適的棲息地,我們對海堤西側一塊720畝的魚塘採取一系列措施,營造鳥類生境。”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近年來,擁有近1000公里海岸線的江蘇,努力探索在高水准保護中推進高品質發展,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模樣。
——濱海濕地保護體系逐步完善。迄今濱海濕地區域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級海洋公園3處、省級濕地公園2處、濕地保護社區28處,鹽城黃海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全省濱海自然濕地保護面積達60萬公頃,濱海濕地保護率達62%。
——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持續推進。近年來,依託重大生態保護戰畧,全省穩步推進退化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江蘇嚴格管控濱海濕地圍墾,退(圩)還灘和修復濱海濕地14萬畝。爭取中央財政、自然保護區建設補助資金近億元,用於支持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重要河口等區域開展濱海退化濕地修復、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灘塗互花米草除治等。
——濱海濕地與候鳥保護能力顯著提升。《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連雲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等相繼實施,濱海濕地保護法規制度逐步完善。完成沿海三市濱海濕地調查評估,逐年開展濱海重要濕地遙感動態監測,强化違規利用疑似點排查核實。
綠色低碳,沿海城市逐“綠”而行
今年1月開工,5月底完成首件組件順利下線,僅用4個月,通威太陽能(組件)鹽城基地就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效。作為現時全球光伏組件單體規模最大的智慧工廠,這裡單GW的人力配寘比現時行業平均至少降低30%以上,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同行業領先,為鹽城打造綠色能源之城注入強勁動能。
“風光火氣氫”一體發展的綜合能源優勢,是鹽城比較優勢中最具個性化的優勢之一。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都市,鹽城海上風電規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到2025年,鹽城新能源裝機規模力爭突破200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建設國際綠色能源都市。”鹽城市委書記周斌說。
美好藍圖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付諸行動。推進低(零)碳產業園建設,是鹽城制勝新賽道、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的關鍵一招。
6月,周斌出訪歐洲,向海內外發出共建低(零)碳產業園的盛情邀請;7月,鹽城召開低(零)碳產業園暨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推進會……鹽城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低(零)碳產業園建設為引領性、標誌性工程,加快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同時,探索“風光+”、海上“能源島”等新能源示範應用場景,支持鹽城環科城創成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為全國綠色低碳發展勇探新路。
鹽城的探索,是我省沿海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對於地少人多、發展强度高的江蘇而言,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道路是必由之選。
“我省著力推進江蘇海洋經濟高品質綠色發展,打造美麗江蘇建設新典範。遏制海洋資源粗放利用、無序開發,提升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准,鼓勵發展低碳、零碳海洋產業業態,推動海洋經濟由資源消耗型向迴圈利用型轉變、向生態友好型轉變。利用灘塗、濱海濕地資源,推進海洋碳匯研究和碳匯交易試點,豐富海洋生態產品供給。”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王均柏介紹。
新近發佈的《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為江蘇向海洋强省進發規劃好高品質“航線”。開展數位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試點,比如提出加快零碳產業園試點項目建設等新舉措,培育智慧海洋牧場、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產業;堅持海洋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重點塑造“三個百里”濱海精華段落:連雲港塑造“藍灣百里”,鹽城塑造“生態百里”,南通塑造“繽紛百里”……綠色發展成為《方案》的“關鍵字”。
展望未來,築夢深藍,全省上下將奮力守護好廣闊而美麗的藍色家園,讓美麗江蘇的綠色未來觸手可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