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上推出幾組設計新奇的戶外裝置藝術有人沉浸其中有人表示缺少“日常感”

上海 28℃ 0
摘要:

  記者簡工博

  南昌路151弄一牆之隔,有個弧形的轉角花園。這幾天,花園空地搭起一間半透明的房子,還有彩色線條勾勒出的白雲、綠樹、飛鳥,以及藏在角落的一隻貓。“房子”延伸過去,是紅磚建築民居的兩扇對稱大門,頂著三角形屋簷,鏤刻出圓形玻璃窗。民居外牆如波浪般在這裡彎出半圈,梧桐樹影在牆上拉出長影。

  正在舉行的小紅書設計周活動中,設計師在這條小馬路上推出了幾組戶外裝置藝術,與周邊的展覽、工作坊等共同探討設計與日常的關係。不過,在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眼中,設計雖然新奇有趣,卻少了“日常感”。“我們希望留下的不是幾張打卡照片,而是長久相處的座標。”

  如今上海街區的浪漫,需要的是驚鴻一瞥,還是潤物無聲?

  步行在南昌路上,人行道一側民居外牆上鋪滿的設計海報雖色彩淡雅,藝術感依然引人注目,抬眼又能看見居民樓窗戶裏晾起的被單。“藝術氛圍與生活氣息有種微妙的衝突又融合的感覺。”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喬亦是這條小馬路的常客,這裡毗鄰淮海路,矗立著不少歷史建築,6個小微公共空間經常舉辦各類展覽,還有數不勝數的咖啡店、小酒館和服裝店。作為上海旅遊節黃浦區系列活動之一,今年首次向公眾開放的小紅書設計周又在這裡設定多個打卡點比特,幾個街心花園的公共裝置是其中一部分。

  南昌路165弄隔壁的街心花園裏,半透明的資料層層疊疊被懸掛在半空中,裁剪成一個拱形的房間,玻璃風鈴從拱頂垂下,仿佛雨滴欲落。雨夜又賦予這一裝置別樣的魅力:水汽凝結在拱頂資料的末端,將周圍明亮的燈光折射得柔和;站在其中望向馬路,像欣賞一幅被雲霧包圍的流光溢彩畫作。喬亦在英國留學時接觸了許多當代藝術作品,“相比常見的金屬或石材的城市雕塑,能把非常規資料製作的裝置藝術放在日常街區,上海很前衛。”

  街角泰戈爾銅像處,同樣圍上了半透明的房子和飛鳥、白雲、花朵圖案。參與這一系列裝置設計製作的建築師、藝術家夏慕蓉介紹,靈感正是來自泰戈爾的《新月集》。近年醉心繪本創作的她,又以這些如孩童手繪般線條拙稚、色彩明快的圖案,致敬瑞士畫家保羅·克利。

  不過,這樣的詩情畫意未必人人都有感受。上午10點30分,街角的花店還沒亮起櫥窗,夜裡歡聲笑語的小酒館還沒營業。正在修繕南昌大樓的工人們已端著午飯來到街心花園裏,把可供休憩的椅子當吃飯的檯面。他們偶爾望向近在咫尺的半透明拱形房間,“連雨都不能擋”。住在附近的陳阿姨駐足拍照,忍不住摸了摸透明資料,“我以前在量販店裏做過,這就是便利商店、量販店擋風那種塑膠片,長久肯定不行,要變色的。”另一比特阿姨則向前來打卡的年輕人介紹,“老早賣蔥油餅的呀!”

  夏慕蓉曾參與設計改造延平路上的“現所”。這一老廠房改造而來的創意園區,以純白的建築和對稱幾何線條構築的極簡風格,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往打卡。相比商業空間明確的功能定位和風格預設,公共空間需更多包容性。“既不完全是日常的,也不僅僅是展示給遊客看。”在喬亦眼中,這樣的空間和裝置面向的是不確定的“他者”。

  一些從事都市公共空間規劃研究的業內人士坦言,近期一些城市天價雕塑引發爭議背後,是人們視野不斷開闊、審美不斷提升,具象雕塑已不足以吸引人;過於前衛的話題之作或許能帶來流量,但脫離生活反而會給居民帶來困擾;如果只能滿足居民需求,很可能淪為又一平庸之作。

  此次南昌路上的裝置,原計畫只有5天展出時間。隨著到訪的人漸多,街頭亮相有望延長。在夏慕蓉眼中,都市更新不僅是空間再設計,也要成為舞臺和美術館,“當光影落下,人們願意反復前往。”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