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省舉行“努力推動江蘇在高品質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會上介紹了我省堅決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省域範例的情况。
如今,全省上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顯著提高、行動更加自覺,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濃郁,一幅富饒秀美、蘊藉隽永的“水韻江蘇”畫卷徐徐展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最美注腳。
治污攻堅,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現場,一個個亮眼的“藍天碧水”數據引人關注:
新時代十年,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準,全省PM2.5濃度大幅改善56.2%,優良天數比率提升18.7個百分點;國家考核優良水體比例提升47.6個百分點,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PM2.5濃度同比改善3.1%、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國家考核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太湖湖體總磷、總氮濃度同比分別改善14.8%、15.4%。
“如果數據不够直觀,給大家舉個例子。”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在發佈會現場介紹說,“自2013年開展PM2.5監測以來,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位置拍一張照片,通過前後比較可以明顯看到,天空色調變得明亮,霧霾灰越來越少,水晶藍越來越多!”
如今,藍天白雲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手可及,唱響了水韻江蘇的美麗圖景,新時代魚米之鄉綠意更濃。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背後,是江蘇始終把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必須守牢的底線,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江蘇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省份,在長江大保護中責任重大。我省堅持抓好長江大保護,實現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當年問題,當年清零”,建立健全排污口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
太湖治理是“國之大者”。我省編制實施新一輪治太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圍繞羣衆關切,加大藍藻治理力度,確保飲用水安全,今年以來累計打撈藍藻38.8萬噸,清淤200萬立方米,藍藻水華發生强度為近年來較低水準。今後,還將朝著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不斷邁進。
為發展“添綠”,高品質發展與高水准保護協同並進
漫步在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只見20座約40米高的藍灰色煤筒倉並排而立。南鋼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有效控制煤炭堆場的揚塵問題,南鋼主動廢除原有的煤場抑塵網,新建20座大型筒倉,可以存儲16萬噸煤炭。”為加快推動企業完成超低减排,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科技專家、監測監控等相關人員,走進南鋼對標超低改造進行全面評估,檢查人員指出薄弱環節,幫助進行問題整改。
當環保標準逐步提高、環保力量逐步强大的時候,如何兼顧政府、企業、社會各方訴求,尋求多重目標下的動態平衡,而不損害社會尤其是企業發展活力?“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找到‘公約數’,才能獲得‘最優解’、畫出‘同心圓’。”蔣巍說。
出臺保護企業產權“23條”等政策,依法慎用強制措施,讓企業家安心謀發展;建立“企業環保接待日”“金環對話”等多項機制,變問題為議題,幫助企業解决治污難題;做强“環保貸”、做大“環保擔”,推開“EOD”模式,累計融資413億元,緩解企業治污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全省生態環境部門堅持把服務高品質發展作為重要任務,面對基層、企業遇到的環保難題,更多從高品質發展角度指導“怎麼行”。
綠色是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我省加快推動轉型陞級,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畧,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區域生產力佈局,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推動化工鋼鐵煤電行業優化佈局、綠色轉型,推進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如今,全省在GDP連跨7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組織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發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綠量”更多、“含碳量”更低。如今,我省統籌推進高品質發展與高水准保護協同並進相得益彰的特點更加鮮明。
為生態“留白”,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
碧藍湖灣、綠意蔓延,泗洪縣成子湖畔,水鳥群飛。成子湖是江蘇珍稀瀕危物種最集中的分佈地之一,近1.1萬畝的防護林,構成了成子湖“生態島”試驗區美麗的湖景“世界”。去年,江蘇創新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計畫用4年左右的時間建設約20個試點,進一步呵護生物多樣性,守護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近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保護與發展不是一道單選題,而是愈多樣、愈精彩!”蔣巍說,“我們堅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持續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
積極開展保護修復,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現時記錄物種數達6903種。積極推動生態創建,累計建成3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大力建設生態工程,累計建成67個生態安全緩衝區,總面積約3230公頃。創新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在持續削减污染負荷的同時,推動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通過一系列舉措,為高品質發展騰出環境容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夯實生態根基。
在揚州市寶應望直港耿耿工業園內,綠島汽車集中噴塗公共服務中心項目一期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展開。走進廠房,各封閉處理車間均已露出雛形——該項目能統一收集、集中治理汽車維修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有效降低中小微汽修企業的治污成本。
2020年以來,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綠島”建設,按照“集約建設、共亯治污”的理念,累計建成154個項目,惠及3萬多家中小企業。“綠島”建設,是江蘇在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的一個縮影。江蘇牢牢把握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試點省的重大機遇,堅持改革創新探路先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
近年來,我省先後制修訂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規章14部,近3年累計出臺地方標準114項,數量是過去10年總和的兩倍。全省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能力超過2100萬噸/日,污水管網里程約8萬公里,分別為5年前的1.6倍和1.25倍。堅持改革創新集成,實施與减污降碳成效掛鉤的財政政策,有效激發治污减排內生動力;製定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畫,激勵企業綠色轉型;開展“綠島”建設,這一做法寫入國務院《“十四五”節能减排綜合工作方案》。中央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評估,江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