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培養自貿港所需人才
海南大學:學院辦到園區裏專業設在產業鏈上
海南日報記者黎鵬
一邊是畢業生“就業難”,另一邊是產業“人才荒”,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如何銜接?海南大學探索把學院辦到產業園區裏,專業設在產業鏈上,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培養企業急需人才。
去年以來,海南大學多點佈局、動作頻頻,從將藥學院整體搬遷到藥穀產業園區、到獲批立項建設3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再到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成立南繁學院,“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創新培養模式:
從“學在課堂”到“學在車間”
近日,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試驗田稻浪翻滾,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碩士研究生林聲威正和同學們查看水稻長勢。此前,他們在農藥、化肥“雙减”種植技術試驗上又取得了新突破。
現時,海南大學已建成11個科技小院,並以此為平臺,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海南農村一線,通過促進農業科研、科技服務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提升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科技小院的人才培養機制,讓我們有了更多機會進行實踐。”在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碩士研究生韋春蘭看來,自己提升科研水準的同時,也能幫助農民、企業解决生產難題。
今年3月,海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生張引鶴離開該校海口海甸島校區,到位於崖州灣科技城的三亞南繁研究院開展實驗研究。
張引鶴主要從事大豆分子育種研究,通過對大豆資料進行鹽鹼脅迫,篩選耐鹽鹼品種,實現鹽鹼地大豆產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
田地少、實驗設備缺乏、學術交流活動少……在海甸島校區時,張引鶴難以放開手脚,而到了三亞南繁研究院,這些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這裡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為舒適的環境,共亯平臺上有許多大型儀器設備,可以通過預約進行使用。學術交流活動也很頻繁,能够接觸到許多優秀的專家學者。此外,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相互取經、取長補短。”張引鶴說。
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探索“專業設在產業鏈上”的做法,組織本科學生到企業開展現場教學。現時該學院在海南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常駐研究生14人,接受實踐訓練的大學生110餘人。
“我們和企業新加入的員工一起上課,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講解汽車構造、車輛工藝特點等知識,以及實地參觀、應用軟體學習等。”海南大學2020級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學生龍松濤認為,相比校內實驗室教學,企業現場教學模式更加靈活,生產零件和器材也更加完備,讓自己對生產現場有更直觀的認識。
除了把課堂“搬進”工廠車間,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還組織研究生到企業參與科研。今年3月,該院農業工程與資訊技術專業研究生王超參與了校企合作項目,主要負責運用模擬軟件類比汽車在各種工况環境下的散熱需求,以保證汽車能够安全行駛。
“我們在做研發的過程中,很多細節把握不准。”王超說,在企業工程師嚴謹態度的影響下,他的科研水準得到提高。他還經常到工廠車間裏觀摩生產工藝和過程,增進對汽車生產前沿技術的理解。
“專業設在產業鏈上,能够讓我們的學生較早地接觸到企業一線,瞭解企業對員工需求,達到訂單式培養的效果,也降低了企業的培養成本。”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唐榮年說。
對接產業需求:
從“鬆散聯結”到“實體嵌入”
如今,由產業轉型陞級引發的結構性人才短缺,在許多企業普遍存在。深究其原因,一些高校“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解决明天的問題”,導致人才培養與生產實際、科技一線脫節,讓畢業生上崗後不可避免要花大力氣培訓甚至“回爐再造”。
為更好地瞭解企業需要、服務企業發展,去年底,海南大學將藥學院搬遷至海口國家高新區美安生態科技新城。
該做法贏得了園區企業的認可。“不僅能够讓師生客觀認識醫藥產業發展現狀,也有利於加强校企交流合作。”齊魯製藥(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民說。
海南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餘慶祝則認為,學院進園區,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們將尋求和學院的合作機會,努力從學院招聘更多人才,助推學院發展,實現校企互利共贏。”
“學院進駐園區後,與齊魯製藥(海南)、海南皇隆製藥、海南先聲藥業等企業簽訂了實踐教學、實習就業基地合作共建協定,與齊魯製藥(海南)、海南先聲藥業等4家頭部企業共建省級生物醫藥工程產業學院,還與漢方萃取生物科技(海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中草藥篩選與評估研究。”海南大學藥學院院長羅海彬表示,借助海南大學新藥篩選及評估平臺的技術力量,學院積極與企業開展協同育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建設集產、學、研、轉、創、用於一體的產教研融合聯合體。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火熱場景,也在海南大學南繁學院上演著。海南大學南繁學院(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李海燕介紹,學院開創“研究院+企業+基地”模式,與企業聯合成立哈密瓜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旨在打造覆蓋育制種、工廠化育苗、標準化種植、智慧管理、品牌行銷、農旅融合的哈密瓜全產業鏈、價值鏈集羣。現時該學院已獲批9個科技小院,今年將申報豇豆、甜瓜、毛豆等科技小院。
“產業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人才。”唐榮年說,近三年來,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和12家企業簽訂了相關合作協定,特別是與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相關事業單位聯合申報了50多項省級重大、重點專案,獲批產學研經費1000多萬元,聘請60名行業企業科技人員和高管作為專業碩士學位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30餘名。
服務區域發展:
從“星星之火”到“遍地開花”
將學院辦在園區裏,專業設在產業鏈上的初衷是什麼?海南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胡景衛坦言,此舉對校企雙方是互利共贏的結果,學校能够為企業提供服務,企業能够為人才培養提供場景,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融合。
今年4月,海南大學生物醫藥工程產業學院、信創現代產業學院和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獲批立項建設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其中,依託藥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兩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成立的生物醫藥工程產業學院,作為海南省唯一一個產業學院申報2023年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這標誌著,該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融合進入快車道。
如今,學院辦在園區裏,專業設在產業鏈上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成為海南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比如,在海南大學藥學院的推動下,海口藥穀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為產業園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現時,海南大學南繁學院與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聯合培養博士後12名,並積極參與實驗室重點專案研發,現已獲得5項崖州灣科技城揭榜掛帥項目立項、12項科技城菁英人才項目。”李海燕說。
“人才培養不能只待在學校裏,要和企業深度結合。未來的課程設定將圍繞企業的發展前沿和崗位需求進行變化。”唐榮年說,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成立後,將與企業共同審定學生培養方案,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同時加强校企合作,找到彼此科研攻關的契合點,實現互利共贏。
海南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現時,海南大學持續推進與三亞、文昌、萬寧和儋州等市縣建設科研平臺,在澄邁、保亭、定安、東方、瓊中、臨高等市縣開展了農業、教育等多方面的產業服務,建設了30多個服務基地。下一步將更好發揮學校對國家、海南重大戰畧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作用,扛起“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為”的使命擔當,積極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本報海口9月7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