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之橋”一路暢通

天津 26℃ 0
摘要:截至目前,我市共建設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8家,市級、區域級、區級各6家;建設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12家,市級、區域級各6家。其中,11家機构同時具備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能力,實現母嬰救治一體化管理。

生命至上,急救先行。如何打造一路暢通的急救綠色通道,縮短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反應時間?昨日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我市“1+6”急診急救體系建設成效顯著,胸痛中心密度位居全國第一,區域創傷協同救治網絡初具規模,中毒檢測和救治能力得到孵化發展,母嬰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强化,為急危重症患者架起快速、高效、精准的“生命之橋”。

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劉先奪表示,我市的“1+6”急診急救體系建設,是以急診急救為覈心,向前銜接院前急救體系,向後拓展院內急救能力。該體系中的“1”是以120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為1個中心,現時市120急救電話10秒接聽率、調度員平均摘機時間、平均派車時間、急救任務接報至到達現場平均時間,均達到國內先進水準。該體系中的“6”是在醫療機構內建設胸痛、卒中、創傷、中毒檢測救治、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6大中心,提高六大急危重症患者的就治效率及搶救成功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家醫院通過全國胸痛中心認證,都市居民在5公里範圍內即可抵達胸痛中心,環城四區及遠郊各區中心醫院至少建成1家胸痛中心。通過推進胸痛中心建設,我市急性心肌梗死院內死亡率於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現拐點,連續8年下降,患者從進入醫院大門到再灌注(血管打開、血流恢復)的平均時間從120分鐘降至75分鐘。衛生經濟學評估結果顯示,通過胸痛中心建設,“十三五”期間全市减少院內心梗死亡5267例,减少心梗而導致的心衰等併發症8891例;减少住院天數節約的費用、减少殘疾產生的護理費用、减少死亡挽救的生產力價值等,合計達58.7億元。

截至目前,我市卒中中心達到25家。時間窗內靜脈溶栓率逐年攀升,年靜脈溶栓總數從2014年的1953例增至2022年的6216例,腦卒中患者就診至開始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平均時間從2014年的69分鐘降至2022年的52.4分鐘,2022年發病4.5小時內靜脈溶栓率達到60.1%。血管內治療效果穩步增長,年取栓總數從2019年的379例增至2022年的1115例,2022年血管內治療率達到37.2%。“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開展腦卒中靜脈溶栓20440例、動脈取栓1702例。經天津大學衛生經濟學專家分析,綜合直接救治費用、殘疾後護理費用和勞動力損失等影響因素,减少殘疾的卒中患者共計節約社會資金成本高達248億元,有效控制了因“殘”致貧、因“殘”返貧。

我市通過建設網格化、標準化、同質化、信息化的創傷中心,優化管理救治流程,强化院前院內銜接,提升人員救治能力,搭建“全域覆蓋”的創傷中心網絡佈局。截至目前,全市創傷中心總數達到23家,分佈在16個行政區。我市2019年與2022年創傷患者月平均救治情况比較表明,通過開展創傷中心建設,創傷患者月平均死亡人數從33例降至9例,嚴重創傷患者搶救成功率從84.14%提升至88.57%,創傷患者總搶救成功率從91.74%提升至94.28%,嚴重創傷患者平均住院日從14.95天降至13.73天。

我市在醫大總醫院先行先試探索中毒檢測救治中心建設,全天候開展七大類84種毒物檢測,搶救復蘇室、觀察室、急診重症監護室及普通病房均設有急性中毒專用床位,急診可開展碳氧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血氣分析等床旁快速檢測,具備全天候洗胃、血液淨化及機械通氣等器官支持治療能力。今後,我市將繼續探索中毒檢測救治中心建設,擴大毒物檢測範圍提高檢測效率,建立檢測和救治綠色通道。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設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8家,市級、區域級、區級各6家;建設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12家,市級、區域級各6家。其中,11家機构同時具備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能力,實現母嬰救治一體化管理。市級救治中心實行劃片或專病管理,負責本機構及對口區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和轉會診,120急救中心、血液中心等多部門提供應急保障,形成分級負責、上下聯動、橫向互補、運轉高效的急救轉診網絡。各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組建產科、新生兒科、重症醫學、麻醉等多學科專家組,建立院內多學科診療合作機制,强化急救設備、藥品、用血、轉運等保障機制,同時與120系統聯動,暢通綠色搶救通道,保障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無縫銜接。2022年,我市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5.39/10萬、嬰兒死亡率降至1.91‰,均位居全國前列,母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标签: 胸痛 急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