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古樹名木“老有所依”

陕西 51℃ 0
摘要:楊淩對轄區的古樹名木進行調查核實,因地制宜製定復壯等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據統計,楊淩示範區現有古樹名木60株。

8月30日,在楊淩種業國際大廈門口,兩株樹齡百年以上的國槐生長得鬱鬱蔥蔥。它們歷經滄桑而愈發茁壯,見證著楊淩現代農業日新月异的發展變化。

“為了留住這兩株古樹,塔樓施工時,我們工作人員幾乎天天往工地上跑。”楊陵區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史惠玲說,他們密切關注這兩株古樹的生長情况,通過與相關施工單位溝通,在塔樓建設過程中使其完整保留下來。

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人文、歷史價值。楊淩對轄區的古樹名木進行調查核實,因地制宜製定復壯等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據統計,楊淩示範區現有古樹名木60株。其中,特級古樹1株,一級古樹3株,二級古樹9株,三級古樹47株,主要樹種有國槐、皂莢等。通過摸底調查,全區還有古樹後備資源近20株,正按程式進行申報保護。

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歷史悠久,是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的故鄉。該村一戶村民的後院,有一株500年樹齡的皂莢樹,高22米,樹冠面積約一畝一分地,為這個古村新增了厚重感,也引得遊客前來參觀。

“起初,這株樹的樹根裸露在外,部分樹幹腐朽空心。後來,政府工作人員對古樹實施保護,搭建了保護臺,樹葉慢慢由黃轉綠。按照專家的指導,我按時為它澆水施肥,有异常情况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畢公村村民馬寬勞說。

這株皂莢樹下散落著許多成熟的皂莢,這是它旺盛生命力的體現。“之前,這株古樹的皂莢很少。經過復壯保護,如今,它已是果實繁茂。”史惠玲說。

馬寬勞介紹,這株皂莢樹承載了數代人的記憶,村民們對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老話常說‘無樹不成村’,一些外出打拼的孩子回來時,總要來看看這株古樹。”馬寬勞說。

在楊淩,像馬寬勞這樣關注、愛護古樹名木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把古樹名木看作村莊的象徵,把保護古樹名木視為自己的責任,通過身體力行與言傳身教,把保護古樹名木的優良傳統傳承下來。

在大寨街道寨東村村口,有一株樹齡1300年的特級國槐,這也是楊淩年代最久遠的古樹。如今,這株古樹依然“參與”著人們的生活。在樹冠之下,時常有老人小孩納涼、休憩。

作為一名林業“老兵”,在史惠玲看來,保護好古樹名木,一是要做好文宣科普,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意義,參與到保護古樹名木的事業中,二是要建章立制,出臺相關措施辦法,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標準化、科學化、規範化,三是要加大科技與資金的支持,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堅實的支撐。

“當前,我們在完善古樹名木‘一樹一册’資料,擬對全部古樹名木逐一落實管護責任單位和管護人員。”史惠玲說,已經落實了一筆古樹名木復壯資金,將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物質支撐,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記者:劉坤 實習生:高俊恒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