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顧泳
黃浦區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病區門口,一整塊“愛心牆”引人注目,牆頭萌萌的“晴天娃娃”兩邊盡是患者留下的心願:感謝吳醫生幫我打衝擊波,治療好我的腰疼;感謝有這個社區醫院,有暖心的康復科;祝李曉奕美女醫生健康快樂,開心每一天,一直美下去……
來自上海市衛健委的資料顯示:自2021年起,全市累計建成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91家,今年再建20家補齊短板完善網絡。社區康復是康復醫療網底,更是居民在家門口獲得便捷、可及服務的平臺。作為社區康復“旗艦店”,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獲得居民的信賴?記者走入其中,一窺究竟。
硬體設施軟件配備同步到位
“當你走進診室,映入眼簾的康復器材、理療設備,就知道這個科室非常重要。我因腰痛做過理療,馮媛媛醫生根據我的情况,製定個性化康復治療方案。她仔細熱情、有問必答,對老年患者尤其費心,見我腰痛還推薦我去華東醫院專家門診。”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鐵杆粉絲”張兆斌先生,日前寫了一封信,真情實感傳遞康復科裏的濃濃醫患情。
這樣的溫馨醫患關係,是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底色。地處“黃金地段”,周圍三級醫院林立,但中心的門診量可達1200餘人,選擇來這裡康復便是就診理由之一。
打造家門口的康復中心,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起步早、起點高。中心主任金迎曾專門拜訪瑞金醫院康復科主任謝青,希望瑞金可以幫助培養社區康復團隊。謝青一度心存顧慮,最終被打動,願意擔綱中心康復科特邀首席康復顧問。為將康復服務觸角伸向社區,謝青還邀請自己的老師、世界著名康復專家希娜·貝維斯博士擔任特邀導師,給社區康復發展指路。
記者走進中心康復病區,下肢機器人等最先進康復器械一應俱全。除了硬體設施,人才等軟件配備同步到位。金迎告訴記者,現時中心共有3名康復醫生,10名康復治療師。所有全科醫師均接受過康復專業培訓,康復理念已融入每次操作。中心還與多家大醫院建成醫聯體,扎實康復功底,為更多居民提供服務。
找准康復特色走進社區
做好社區康復,並非易事。找准特色、實現延伸,可以說是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訣竅。一直來打浦橋看病的劉阿姨告訴記者,“此地環境優雅,進門就很安靜,關鍵小毛小病家門口都能解决,非常周到。”劉阿姨特別提出:自己常常掛有名的魏氏傷科進行腰突症康復,比大醫院看病還方便。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傷科是上海“傷科八大家”之一。中心黨支部書記蔡黃婕告訴記者,經過多次溝通交流,魏氏傷科考察中心兩年多以後,雙方形成深入合作。去年9月,中心成為上海首個國家非遺進社區項目,還與瑞金醫院魏氏傷科建立腰突症專病聯盟,開設傷科門診。而今魏氏傷科的第23代傳人李飛躍、第24代傳人奚小冰經常下沉社區,帶教指導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每週還會前往中心的中海服務站,開設專病門診,以此服務更多社區居民。
“就讓患者像回家一樣,享受康復服務之時,身心得到愉悅。”蔡黃婕說。如今,康復理念走出中心走向社區,康復醫生、治療師還利用業餘時間為轄區居民做科普,填補其知識空白。
就在不久前,康復治療師陳悅前往社區,為居民講解中頻電療法的治療作用。不少前來聽講的居民紛紛表示,“終於弄明白康復的原理了!醫生講得真清楚!”
示範性康復覆蓋更多場景
像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全市共有91家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分佈在居民家門口。中心均按照功能設置標準要求,設康復診室、康復評估區、物理治療區、工作治療區、言語吞咽治療室、物理因數治療區、高頻室、傳統康復治療室等,並配備上肢智慧型機器人、下肢智慧型機器人等先進的智慧康復設備。
康復理念也讓居民切實感受到效果。王先生因腦梗死導致右側偏癱,上肢運動障礙,認知功能下降,在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5周康復治療。醫生安排數位OT訓練,利用電腦荧幕做遊戲,幫助恢復手的功能和記憶力。一個月下來王先生的手變得靈活了,記憶力也提高了,“開始我不太相信,但效果不會騙人,我很感謝康復,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記者獲悉,近年來上海各區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康復特色診療。靜安區梳理多種場景康復服務,完善康復評定、康復病史、康復治療信息化應用,還開發移動應用及監管,提升康復服務效率。普陀區以醫聯體為抓手,形成三級康復服務網絡,依託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普陀區人民醫院,打造包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和中醫醫師的專業康復團隊。浦東新區近兩年更是投入1.4億元建設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拓展社區康復診療項目,提升康復服務硬體、設施設備水准。
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上海老齡化行程,康復需求將日漸增多。今年上海將依託為民辦實事項目,繼續推進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社區康復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服務以門診、病房為起點,延伸到網站、居家等多個場景,實現服務能級提升,讓更多居民真正獲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