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首發“文化校曆”遴選復旦校園未來一年近400個學術和文化活動打開一個卓越而有趣的“復旦宇宙”

上海 47℃ 0
摘要:  這册“文化校曆”以校曆為載體,遴選復旦校園未來一年近400個學術和文化活動,按月份編排,每月都有主題和時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現復旦這片育人沃土、學術沃土、文化沃土。

  記者黃海華

  “一所大學的文化,猶如陽光、空氣和土壤决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同學們的學習成長,也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學術旨趣和校園生活。而校曆是校園的韻律和節奏。”昨天下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為2023級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如是介紹第一次亮相的復旦“文化校曆”。

  這册“文化校曆”以校曆為載體,遴選復旦校園未來一年近400個學術和文化活動,按月份編排,每月都有主題和時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現復旦這片育人沃土、學術沃土、文化沃土。

  “人們把沉浸式虛擬空間叫‘元宇宙(Metaverse)’,打開這本册子,仿佛打開了一個‘復旦宇宙(Fudanverse)’。希望大家未來四年用好‘文化校曆’,充分領悟和培養復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質。”裘新說。

  以鑄魂為中心彰顯復旦精神

  “文化校曆”,緣起學術文化校慶。

  復旦大學118周年校慶之際,學校輪番呈上了31場學術報告會。如此高頻密集,師生反響熱烈。大學校慶應是學術的校慶、文化的校慶,能否將這種做法常態化、機制化?

  基於這樣的思考,學校黨委决定啟動“文化校曆”建設,將其打造成為“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復旦版的示範性引領性項目,著力培養復旦人的精神特質,厚植育人沃土、學術沃土、文化沃土。

  師生熟知的“教學校曆”以育人為中心,保證學校教學日常運行,“文化校曆”則以鑄魂為中心,兩者共同彰顯復旦精神。

  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玉剛介紹,希望通過“文化校曆”建設,讓師生和校友能够每天都在校園“邂逅一場學術報告,邂逅一場文體活動,邂逅一場社團活動,邂逅一場高水准展覽”,讓精彩紛呈、師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聯結復旦人的集體記憶,讓每一位復旦學子都能在“卓越而有趣”的大學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讓每一位復旦學子在這一沃土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引入“賽馬機制”動態調整

  湛藍天空下,水彩手繪的“相輝堂”莊嚴矗立,這是首册“文化校曆”的封面。“相輝堂是百年復旦文脈的象徵,是復旦人的精神家園,藍天象徵了學術的天空、文化的天空。”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曉清說。

  翻開“文化校曆”,9月迎新季中,“每月推薦”裏既有大學生學術研究資助計畫“望道項目”開放申請,也有“百團大戰”學生社團招新活動;9月2日的“生物生態學學科周”將拉開“文化校曆”重頭戲“學科周”的帷幕;中山醫院學生文化藝術活動月,全國高校天文攝影大賽作品展開啟……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如果用‘三原色’來形容,‘文化校曆’由三方面的文化活動構成,百年傳承的紅色基因文化,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學術、學科文化。”陳玉剛介紹,近400場活動被納入“文化校曆”,平均每天最少有一場活動。

  “文化校曆”著力體現育人導向,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將融入活動當中。

  據悉,這是復旦大學第一次用校曆形式對學校文化活動進行集成,第一次用“文化校曆”形式對全體師生告知,第一次全體學科通過“學科周”展示自己的文化,彰顯綜合性大學優勢。

  “文化校曆”並非一成不變,將引入“賽馬機制”,根據當年活動質量進行動態調整。現時的1.0版本以紙質手册呈現,同時將通過校園網建設“文化校曆”欄目,及時更新和補充重大學術和文化活動資訊,進一步規劃互動功能,如訂閱推送、報名參與等,使用戶體驗感更强,使用更便捷。後續還會有2.0版、3.0版等。

  “我特別感動,也特別興奮,這本‘文化校曆’是我1996年在復旦讀本科時就一直期盼的東西,復旦的活動那麼多,校園生活那麼精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輝說,從“文化校曆”的排版來看,不管活動級別大小,即使是學生辦的小活動,都放在了一起。“我相信,這本册子發到學生手裡,學生們也會和我一樣感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