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程禕
前不久的一個上午,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工作站來了三個年輕人——
“90後”小吳,5年時間裏做過9份全職、2份兼職,現時在家靈活就業;
“95後”陽陽,畢業後換過兩次工作,上一份工作結束於去年底,已失業半年多;
“00後”周萌,今年本科畢業,即將入職區少年宮當音樂老師。
他們處境不同,訴求也不一樣,但都不約而同地來到家門口的就業服務工作站尋求幫助。在招聘求職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社區裏的就業服務工作站何以還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其答案,正是上海全面推進“15分鐘就業服務圈”社區就業服務網站建設的原因。
就業服務不僅僅是推薦工作
“沒關係,反正你家裡條件好,不用急著工作。”這半年裏,陽陽每次和朋友聊起找工作的話題,都會獲得一些善意的勸慰。但這些話反而讓他更焦慮了。
與他保持聯系的嘉興路街道就業援助員王穎英很理解這種焦慮。“不管家境怎麼樣,人要有正常的工作社交,才能與社會建立起更深的聯系。”
不過,工作也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壓力。陽陽上一份工作與電腦相關,但他只在本科期間學過一年軟體發展,科技並不過硬。去年底他又和領導產生了一些衝突,一氣之下就辭職了。恰逢新冠第一輪感染高峰,工作不好找,一拖便拖到了現在。
“陽陽的就業穩定性比較差。碰到這種情況,我們一般不會一上來就推薦崗位。”王穎英分析,陽陽求職受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職場心態不成熟、職業能力待提高等,這就要求就業援助員先幫他轉變觀念、提升能力,再介紹工作。王穎英告訴他,面對責備感到沮喪是正常的,關鍵是不要沉湎於自我否定或者對抗情緒,而是要以解决問題為出發點,積極調整行動,改變不利處境。
“這些話他能聽進去嗎?”陽陽走後,記者忍不住問。王穎英笑了:“這麼多年形成的觀念,哪有這麼容易發生轉變?”在她看來,就業援助員的作用,並不在於左右援助對象的想法,而是在理解他們的前提下適當給出建議和引導,“他們只有到現實中去感覺、去摸索,再回頭想想我們的話,才有可能自發地做出改變”。
與陽陽傾向於“外歸因”不同,小吳則更多把求職坎坷歸因為自己的問題。“我過去的9份全職、2份兼職全都失敗,原因很簡單,我能力不行。”王穎英耐心開導她,有些行業本身就不景氣,被裁員不是她的錯。漸漸地,小吳重拾了一部分信心,在家接單賺錢的同時也留意起新的工作機會。
世紀之交,上海公共就業服務剛剛起步,時代在進步,對就業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王穎英說,如果單純把就業服務定義為推薦工作,那是走不遠的,必須對症下藥、一人一策,讓求職者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充分做好踏上職場的準備,才能真正幫到那些陷入困境的人。
“一定要趁早做職業啟蒙”
已經拿到錄取通知的周萌,那天是特地過來辦理勞動手冊的。
相比不少現在還沒找到工作的同齡人,周萌的求職過程要順利得多:她從大學開始參加少年宮的志願服務活動,早早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今年畢業前就被留用了。為了這個錄取通知,她甚至放弃了保研的機會。“讀完研究生,這麼理想的工作還會等著我嗎?”周萌認為,等待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及時抓住眼前確定的機會,在工作中繼續提升專業能力。
早在高中剛畢業時,周萌就參加了嘉興路街道組織的職業規劃課,通過職業性格測試等工具,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特長,樹立起成為一名音樂教師的目標,最終順利踏上職場。“多虧社區就業服務工作站給我的勇氣。”
“一定要趁早做職業啟蒙。”王穎英說,近年來,街道將就業工作關口前移,面向大一大二學生、初高中生及其家人開設職業規劃課,一系列課程受到周邊居民歡迎。
除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登記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也是就業工作重點服務物件。對就業援助員來說,坐在辦公室裏等人上門求助是不現實的,畢竟許多人連家門都不願意出。“山不過來我過去”,只有主動上前,才有進一步突破的希望。
歐陽路街道就業援助員王中美的微信好友裏就有幾百號服務物件,這些都是她一個個排摸後聯系上的。“你不想來我們網站沒關係,先加個微信好嗎?”“社區裏的招聘會不來看看嗎?”“線下活動來不了,也可以看看我們線上的直播哦。”她說,做就業幫扶要有恒心,有時候不僅要做服務物件的工作,還要深入他們的家庭尋找癥結。
“就業困難的孩子,可能是自己主意特別大、誰的話都不聽,也可能是極端依賴家長。”王中美感慨,一名長期失業青年的父母就“要求”王中美必須給兒子介紹一個國企的崗位,“民企我們肯定不會去的”。這種時候,就業援助員只能不厭其煩地擺事實、講道理,讓家長和孩子都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才能幫助他們糾正認知偏差,調整求職預期。後來,那位長期失業青年去了一家民企工作,憑藉努力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在社區建立起寶貴的信任感
有人不解:現在招聘求職資訊這麼發達,就業工作還有必要拓展到家門口嗎?一個個在就業援助員幫助下掙脫失業泥潭的人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00後”小李是歐陽路街道就業援助員沈莉麗看著長大的孩子。兩年前,她從上海一所高職學校的會展專業畢業,沒想到原本已經談妥的公司卻臨時毀約。“畢業即失業”,她對何去何從充滿了迷茫。沈莉麗有時在社區裏遇到小李爸爸,沒說兩句話對方就開始歎氣。她在微信上給小李推送崗位,也都石沉大海、毫無回應。後來,在家人和社區的關心鼓勵下,小李調整身心狀態,主動來到了就業服務工作站。沈莉麗有針對性地指導她修改簡歷,更精准地篩選崗位資訊。去年初,終於幫助小李找到了一家心儀的企業並成功上崗。
依託社區而搭建的就業服務工作站,有著紮根基層一線、瞭解社情民意的優勢。比如嘉興路街道的10餘名就業援助員對接轄區內29個居委會,他們對相應社區居民的就業情況瞭若指掌,有的甚至成了失業人員全家的老朋友——同一名就業援助員既給媽媽介紹工作,又給兒子推薦崗位。在近距離的朝夕相處間,一種寶貴的信任感被建立起來。
“一個人與外界建立信任是很難的。”王穎英說,從小吳、陽陽到周萌,沒有一個年輕人一開始就願意對她敞開心扉。但通過社區的紐帶,人與人的關係被拉近了。困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失业者們發現,原來除了網上錯綜複雜、真假難辨的招聘資訊,自己身邊也有紓解就業難的通路,後者是公益的、專業的、可靠的。
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行”的小吳,參加了虹口區“求職陪跑計畫”,王穎英等就業援助員陪著她一起上課;歐陽路街道舉辦的一場線下招聘會上,34歲的長期失業青年小錢在就業援助員的陪伴下前來應聘;徐女士生完二胎想要重返職場,卻發現困難重重,就業援助員為她定向尋找合適崗位……王穎英說,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這樣一種陪伴,告訴人們“我在這裡,你有困難,就來找我”。
根據“15分鐘就業服務圈”規劃,到今年年底,上海每個街鎮將至少建設或試點1個社區就業服務網站。未來的社區就業服務網站將實現6項基本功能,包括就業需求排摸、就業崗位籌集、就業供需匹配、就業能力提升、就業援助幫扶及創業指導服務。嘉興路街道、歐陽路街道等已經建成的社區就業服務網站也將迎來功能陞級,把就業服務及時送到社區居民手中。
這些步行可達的就業服務網站,將在都市裏亮起一盞盞燈,為彷徨的失業者、失业者們指引前行方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