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海華
昨天,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因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開創性工作,柴繼傑、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因對高溫超導資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做出開創性貢獻,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慧做出了基礎性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全球高達40%的農作物產量因植物病蟲害而損失,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西湖大學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柴繼傑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發現,抗病小體是由免疫受體蛋白在識別病原體效應子後形成的多組分複合體,並發現這種複合體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應,從而保護植物免受感染。這個發現將帶來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超導體作為一種量子資料,有著獨特的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資訊、醫療、交通和電力等領域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傳統的超導材料要達到超導狀態的轉變溫度都很低,高溫超導資料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超導現象可以存在的溫度範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忠賢領導的團隊獨立發現了第一個液氮溫區的超導材料。陳仙輝帶領團隊首先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麥克米蘭極限之上,證明鐵基超導體確實是非常規的高溫超導體。
“40後”的趙忠賢在現場連線中說,這次獲獎讓他想起了20世紀70年代,最早與他一起探索高溫超導研究的同事。“超導領域充滿挑戰和希望,有待年輕科學家去發現,未來我將為他們做好‘鋪路石’。”陳仙輝也感慨地說,“室溫超導體一直是我們的夢想,如今我國在實驗條件和人才隊伍有了積累,相信在這個領域會有更多發現。”
隨著深度神經網路的加深,我們可以訓練一個系統學到更複雜的概念,歸納更多的數據,這是深度學習的覈心思想。但隨著神經網路的加深,人們遇到了“退化”問題:更深的網絡會呈現更差的準確率,退化問題成為深度學習革命的主要障礙。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提出了深度殘差學習框架以解决該問題,使神經網路能够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獲得以前難以實現的能力,促成了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這一獲獎工作是4比特獲獎者2012年至2016年間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的。
“當得知獲獎消息時,我剛游泳上來,頭髮都是濕的。”現場連線中,何愷明特別感謝未來科學大獎對年輕人的肯定。“90後”張祥雨,之前甚至不敢相信自己這麼年輕就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多次掛斷主辦方電話。三比特年輕人非常感謝已故的孫劍老師,“永遠記得他的教導,持續創新,拓展認知邊界”。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獲獎工作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主要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完成,完成者的國籍不限。獎項以定向邀約管道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