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上海國際文學周書展前夜開幕多個活動將首次採用網路直播

上海 50℃ 0
摘要:記者施晨露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揭幕前夜,第十届上海國際文學周以“敘事共同體”為主題召喚中外文學寫作者。多個活動將首次採用網路直播,讓更多文學愛好者、讀者得以共亯現場。

  記者施晨露

  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揭幕前夜,第十届上海國際文學周以“敘事共同體”為主題召喚中外文學寫作者。“共同體(community)也可以翻譯為社區、家園,這是一場文學親友的世界級聚會。我作為一個老上海人,歡迎大家回家。”主持上半場論壇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俊這樣展開熱情的開場白。

  在作家、學者陳福民眼裡,“敘事共同體”的功能與內容遠比這個概念本身要開放。“當我們使用‘敘事共同體’這個概念的時候,它首先表明了一種文學寫作的危機狀況。以往的文明表達、文學敘事對文字的依賴,幾乎是絕對的,我們很少考慮媒介的多元性乃至主導性,很少思考如果不是張藝謀拍攝了同名電影《紅高粱》,莫言的文學效應和社會成就能否抵達傳統文學的巔峰。”在陳福民看來,小說家們必須在傳統的文字崇拜之外,正視和回應新的文明挑戰與新的敘事可能性。

  奧地利作家菲利普·韋斯和讀者分享的是“山”。達·芬奇的一幅畫,沒有人物,只有山川、凹凸不平的岩石、河流、樹、灌木和草甸,它被視為人類藝術史上第一幅純風景畫,但中國的山水畫早在數百年前就這樣做了。在中國傳統寓言裏,移山的愚公絕不愚蠢,反倒成了人類世界的先知。他早就知道,他的子子孫孫終會擁有移得動山的力量。每位登山者都登自己的山,這取決於登山者自己從東面還是西面、南面還是北面出發,以及用德國、中國還是阿拉伯視角來看風景。但是,如果所有登山者在山頂相遇,看著地平線,互相描述他們各自遇到的山,如果這些山匯入一個敘事共同體,合為一幅萬花筒式的影像,那會如何?

  魯迅文學獎得主田耳以“山”回應奧地利同行,“如果我們視野之中都有同一座山峰,那麼只需相信自己目光的引導,遵循脚下的道路,一路向上。雖然路徑不同,我們終究會在最高點彙聚。對寫作者尤其如此。文學若能跨越語言的樊籬,規避溝通的障礙,彼此交流得以暢行無阻,不同文字的作品竟然得以等量齊觀,那麼每個寫作者豈非抄捷徑抵達或靠近世界文學?”

  小說家遼京談到閱讀之於“共同體”的意義。“閱讀可以是一個人的活動,也可以使許多人聚在一起。一本書的閱讀和傳播,如同建立一個移動的客廳,讀過的人坐在裡面,身邊是不曾謀面的朋友,這些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相通的體驗,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共同體。”在遼京看來,書籍就像一種公共生活的空間。“也許我們打開同一個網站,被推送的內容都是不相同的,但一本書在所有人手裡都是本來的樣子,讓我們有機會坐在一起。”

  四川作家杜陽林說,“每個寫作者在面對寫作時都是個體勞動。以個體之力構築文學之樓,但不能忘記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個體故事一定要融入集體和社會設定的敘事框架,從而產生强烈的敘事共性,讓作品深入人心。”

  作為上海書展特色子品牌,上海國際文學周自2011年創立以來已邀請250多位中外作家、學者,包括4比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以說上海國際文學周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共同體”。今年,28比特上海國際文學周嘉賓將參加40多場文學活動,包括在上海郵政博物館舉辦的“詩歌之夜”,在上海展覽中心、思南文學之家、朵雲書院、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賽凡提斯圖書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等地舉辦的文學對談和簽售分享。多個活動將首次採用網路直播,讓更多文學愛好者、讀者得以共亯現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