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海南 42℃ 0
摘要:有著“鳥中大熊猫”之稱的黑脸琵鷺飛抵儋州灣。近年來,當地加强對濕地和鳥類的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①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百花嶺熱帶雨林文化旅遊區,遊客探秘熱帶雨林景觀。②在萬寧小海周家莊村段附近水域,黨員幹部清理紅樹林中的水浮蓮。③俯瞰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該村系海南首個生態搬遷村莊。

有著“鳥中大熊猫”之稱的黑脸琵鷺飛抵儋州灣。近年來,當地加强對濕地和鳥類的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海南日報記者陳元才攝

①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百花嶺熱帶雨林文化旅遊區,遊客探秘熱帶雨林景觀。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②在萬寧小海周家莊村段附近水域,黨員幹部清理紅樹林中的水浮蓮。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攝

③俯瞰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該村系海南首個生態搬遷村莊。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④三亞蜈支洲島附近海域開展海底珊瑚保育志願活動,圖為志願者在海底種下珊瑚苗。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攝


⑤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遊客體驗黎陶製作樂趣,領略原生態山水與黎族文化之美。海南日報記者陳元才攝


⑥俯瞰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儋州段。海南環島旅遊公路項目遵循生態保護原則,堅持把生態優先理念貫穿建設全過程。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⑦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護林員進山巡護。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每個護林員承擔著約4000畝面積的巡護任務。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白沙黎族自治縣原生態茶園小鎮,茶農在採摘茶葉。據瞭解,產自該茶園的薄沙牌“白沙綠茶”,成為海南首個具有碳標籤的茶葉。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當美麗山水與公路相遇,綠水青山該如何得到保護?

海南環島旅遊公路項目儋州段施工時,為了給一棵百年古樹讓路,項目調整施工方案,多花了50多萬元,將原來的直路改為從樹兩側繞行。

當生態與生活相遇,綠水青山該如何“變現”?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在“兩山”理念指引下,變“美麗資源”為“美麗經濟”,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王下鄉村民的人均收入已從2017年的不足5500元,上升到了2022年的22400元。

不久前,產自白沙黎族自治縣生態茶園的薄沙牌“白沙綠茶”,成為海南首個具有碳標籤的茶葉。有了碳標籤,消費者可清楚瞭解茶葉生產過程的綠色清潔程度。由此帶來的茶產品溢價,不僅助力農民增收致富,還能促進綠色產業鏈發展。

“村裡出了名,遊客們多了,茶葉也好賣了。”王柏和生活在五指山水滿鄉毛納村,這裡的鄉親自稱“公園人”。如今,“茶葉飯”“旅遊飯”“生態價”這些新詞彙日漸融入他們的生活,笑容也時常掛在臉上。

鄉親們的笑臉,是綠水青山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印證。

當前,海南正積極探索“兩山”轉化工作,通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實用化,解决“綠水青山”可量化問題;探索建立生態產品交易機制,破解“綠水青山”可交易問題;創新多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破解“綠水青山”可轉化問題。

縱觀全省,一批批實踐落地開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連續兩年開展GEP核算,成為首個完成GEP核算的國家公園;萬寧小海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首單藍碳交易,助力消博會首次實現碳中和;“熱帶雨林+”賦能中部山區綠色發展……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我們邀您共同聆聽“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海南故事。

(文/周曉夢)

标签: 海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