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評估診斷業務在滬火熱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成為上海高品質發展“引航燈”

上海 45℃ 0
摘要:照此進度,上海計畫到2025年完成對1萬家規模以上工廠的智慧製造評估診斷,大概率會大幅提前完成。高品質藍圖在前,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便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引航燈。

  記者李曄

  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沒想到,入選“智慧工廠評估診斷機构與數位化轉型服務商推薦目錄”三周來,登門企業已超過100家。

  各區智慧工廠建設同樣火熱,松江、嘉定、浦東競奪年度第一,現時勝負難定,或許還有“黑馬”出現。照此進度,上海計畫到2025年完成對1萬家規模以上工廠的智慧製造評估診斷,大概率會大幅提前完成。無論已建還是在建智慧工廠,都有一個剛性要求——綠電占比必須達25%以上。

  十二届上海市委三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以六大重點產業為主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眼下火熱的智慧工廠評估建設,正是上海六大重點產業“三化”發展的生動寫照。

  但“三化”不是為了趕時髦,它深刻决定著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高品質發展的走向。

  上海產業“三化”實踐早已展開

  “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綠色技術與產業升級、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是《意見》中對“三化”的進一步闡釋。

  實際上,上海關於“三化”實踐早已轟轟烈烈展開。比如江南造船在8年前就選擇了“數實相融”。董事長林鷗今年在“工賦上海”創新大會上談及,2015年,江南造船痛下决心,打造基於“單一數位模型”的數位造船底座,旨在解决造船流程中大量三維模型與二維圖紙間低效轉換等問題。正是基於該底座,“海巡160”大型航標船於2019年建成下水,成為全球第一艘無紙化建造的大型鋼質船。

  上海產業擁抱數位的同時,還在追求“綠色”。黃浦區有一座虛擬電廠,通過能源互聯網手段,精確管理控制商務樓宇中的用能設備,相當於再造一座電廠。這一綠色技術正被迅速複製,臨港新片區內6家用能企業已率先與虛擬電廠簽約。

  先進製造業“賣服務”,在上海同樣蔚然成風。比如30年水務設備製造商威派格,其“智慧水務運維諮詢服務”2021年被河北雄安某公司出價122萬元購買。上海市經信委生產性服務業處介紹,威派格是典型的“服務型製造”,主業仍依託於製造,服務化率卻已超過30%。除智慧運維外,全生命週期管理、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等,上海服務型製造都在探索。

  智慧製造幫助“老樹發新枝”

  8年來的數位造船路,林鷗坦言一路艱難,但不改不行,“造船業是典型的重資產、勞動密集、低毛利率、充分競爭,必須進行數位化轉型。”

  光是看電費帳單,70多歲的上海汽輪機廠也不得不轉型。近年來,工廠的確搶到不少全球訂單,然而產能每提升10%,就要多交21%的電費,越幹越虧怎麼行?老製造被迫尋找綠色降碳路,决定在8萬平方米廠房鋪光伏、上儲能。此時,人腦又不够用了——天空飄來一片雲,光伏發電量馬上下降,電廠每小時階梯電價又各不相同,在多變數、多參數、多實时變動情況下要迅速算出最經濟的用電方案,每秒計算量相當於需要一個人不眠不休計算100萬年。上海電氣數科的“星雲智匯能碳雙控平臺”及時出馬,以節能和數位科技加持,上海汽輪機廠每年至少可省600萬元電費,减排超過6000噸二氧化碳。

  正是靠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上海汽輪機廠走上了“越幹越賺”的正向發展之路。

  像上海汽輪機廠這些老廠,占了上海規模以上工廠85%的份額。在上海約600家覈心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已很難找到20歲以下的年輕工廠。這些“老樹”卻最愛發“新枝”,上海汽車領域的機器人密度高達每萬人1045臺。

  26歲的華域汽車,過去只生產座椅,而今借助智慧製造,實現了產品升級和品類拓展,除新能源車電池、汽車外殼造不了之外,其餘全鏈零部件,華域都能搞定。

  延鋒汽車的發展更可謂“一路狂飆”,已然成為總部位於上海、在全球20個國家擁有9家研發基地和240多個工廠與技術中心的全球性汽車零部件廠商。客戶訂單管理曾是延鋒最痛苦的日常信息流工作,面對每天數十萬行訂單的管理量,延鋒汽車建起全球第一個高度集成和實时決策的智慧排產系統,將工作效率提升7倍,並實現100%的準確率。再加上智慧物流、敏捷管理和品質管制、AI算灋應用於智慧工藝控制與預測性維護等,延鋒汽車練就一身智慧,得以向全產業鏈、全球工廠輸出上海方案,打造了“上海大腦,全球智造”的模範間。

  據悉,到2025年,上海將再建20家標杆性智慧工廠、200家示範性智慧工廠,並帶動新增2萬臺工業機器人應用。市經信委智慧製造推進處副處長吳春平說:“我們正通過‘一業一策’謀劃到位、‘一業一專’支撐到位、‘一業一標’規範到位、‘一業一融’服務到位、‘一業一群’發展到位這‘五大到位’,來確保目標的實現。”

  2021年以來,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保持在4萬億元量級。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大量製造得以留下並貢獻高品質產值,智慧製造功不可沒。去年,六大重點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產值超過8000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20%。

  六大重點產業規模目標均已壓實

  “三化”之下,上海强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努力掌握產業鏈覈心環節、佔據價值鏈高端的地位真正有了依託。

  汽車領域,來自市經信委數據,去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99萬輛,約占全國的14%;高端裝備領域,C919大飛機完成商業首飛,ARJ21支線客機商業運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塢內起浮,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領先船舶相繼推出,世界首條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正式投運。

  一些新的引領優勢正在形成。上海已成為全國第一個將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都市,現時機器人密度260臺/萬人,是國際平均水準兩倍多;去年,上海市智慧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智慧製造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輸出地之一;現時,上海已形成26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結全國120萬家企業、822萬臺設備。如遠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EnOS,既能應對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波動,又擅長儲能預測,現已接入全球範圍內560吉瓦的新能源資產,相當於20個上海的平均用電負荷。基於EnOS,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加速在國內外複製,包括幫助耐克中國打造首個“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區,助力勃林格殷格翰打造亞洲碳中和先行工廠等。

  今年6月發佈的《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打造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先進資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六大重點產業規模目標均已被壓實。高品質藍圖在前,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便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引航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