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四川如何發力

四川 32℃ 0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著眼國家戰畧全域和四川省情實際,作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重要訓示,親自為四川科技創新把脈定向,引發科技界强烈反響。


鳥瞰西部(成都)科學城。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德陽上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生產線,“機器人”正在生產零部件。記者何海洋攝


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記者吳聃攝

落地見效圓桌談②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著眼國家戰畧全域和四川省情實際,作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重要訓示,親自為四川科技創新把脈定向,引發科技界强烈反響。

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四川為什麼能?為什麼要?關於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我們的基礎如何?未來有哪些發力點?8月7日,四川日報全媒體邀請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一線企業負責人,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

主持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徐浩煊徐莉莎

圓桌嘉賓

楊品華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外國專家局局長

陳光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秦輝四川天府知識產權運營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A談認識

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

是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應有之義

記者: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

楊品華: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們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認為應重點把握三點。

第一,科技創新是影響全球發展和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數。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家之間科技競爭愈發激烈,科技創新成為影響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從國內看,各地都在搶抓科技創新帶來的發展機遇,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數”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第二,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的重要支撐。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從1到100”跨越的關鍵環節。推動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走向大市場,必須盯緊科技成果轉化這個關鍵環節。

第三,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是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應有之義。科技創新是一個完整體系。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技與產業的關鍵橋樑,是創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只有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才能促進創新體系的高效運行、創新效能的持續提升。

陳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相互貫通,是現代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呈現的重要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本質上是要求我們在創新鏈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

在供給端,我們既需要有更多的原創性的成果,特別是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在需求端,要將產業應用過程當中的問題,倒推回高校院所實驗室,解答市場提出的問題,促進科技成果高品質轉化和產業應用。

當然,“同時發力”並不意味著同一主體在前後端都發力。高校院所主要是供給端基礎研究領域的知識創造,企業等成果轉化組織則專注成果向產業的滲透,前端夯實基礎,後端高品質應用,二者各司其職、緊密聯系,協力形成新業態。

秦輝:我個人理解,從本質上來看,“同時發力”和我們過去提的“抓兩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是共通的。一方面,四川要抓國家戰畧科技力量建設,提高基礎研究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另一方面,要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抓好產業技術創新。這要求我們在“為國鑄劍”的同時,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聚力解决好創新主體動力活力不足、創新成果市場化轉化能力不强、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程度不深、創新發展體制機制不活等問題,加快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

B看本底

四川擁有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廣闊藍海

但科技存量和產業之間的匹配度不够

記者: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四川為什麼能?為什麼要?

楊品華:四川為什麼能呢?我列舉幾個數位:四川擁有科研院所368家、高等學校137所,擁有西部地區首個國家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196個;在川兩院院士63人,834人入選國家人才計畫;四川還湧現出殲20、華龍一號、中國環流三號等重大成果。

作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國家戰畧科技力量的主要聚集區之一,四川擁有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廣闊藍海。

至於為什麼要,我認為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大勢所趨、全域所系、現實所需。我省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中後期轉型推進的關鍵階段,在推進傳統產業由大到强、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過程中,亟須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陳光:這是“國家所需”,也是“四川所能”。四川省經濟總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六,是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門類的省份;六大優勢產業基礎雄厚、特色明顯、前景廣闊,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豐富。

加之四川在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方面取得在全國推廣的原創性改革成果,初步解决了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不願轉”“不敢轉”的問題,我們有能力抓好兩頭、同時發力。

秦輝:我談談“為什麼要”的問題。我們有大量的創新資源,但是一項成果從實驗室驗證科技成立到大規模生產製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科技熟化、工序標準化、產品成型、市場驗證,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中試。

現在市場上做中試的基本面是,一個是產品的週期越來越短,涉及的科技和工藝越來越複雜,牽涉的主體很多,並且還有大量新型科技深度賦能各個行業。所以現在不僅在於單一的創新,而是要以創新技術為覈心,進行有效的系統的資源配置。這裡面有大量的風險,還要有持續的資本投入,需要大量的創新人員和產業配套人員。

現在,各個地區的競爭逐漸向創新鏈的前端延伸,逐漸認識到成果轉化、科技中試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培育建設中試平臺。囙此,我們不僅要發力科技創新,同時也要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加大力度。

記者:目前來看,我們還有哪些短板?

楊品華:我省科技資源擁有量處於西部領先地位,但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還不强,產出水准與創新優勢還不匹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沒有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以上的科技領軍企業;大院大所優勢發揮不充分,56家中央在川大院大所的創新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

陳光:相對於更高的發展要求,我省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不足、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够、科技成果轉化質量不高的短板,也存在“牆內開花牆外香”現象,科技成果在地轉化仍有較大空間。

從供給端看,全省的創新資源分佈不平衡,大院大所雲集,但囿於主管單位不同、條塊分割、軍民分割,也存在體制機制上的困惑。基於滿足國家戰略目標的首要任務,大院大所在國家任務完成之後,尚無太大的動力和成熟的機制來直接響應地方發展需求。

從需求端看,產業需求是一個方向,大院大所的科研積澱、科研成果產出又是另一個方向。區域內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存量很高,但這些科技存量和產業之間的匹配度不够,成果並不定向地供給到產業。我們產業本身的發展程度,沒有到可以提出更多問題倒逼科研的程度,企業的研發投入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C抓落實

分清政府與市場的不同任務

更加重視市場在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記者:下一步,四川有哪些抓手,更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

楊品華:具體來說,我們有五大抓手。一是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加快西部(成都)科學城和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高品質發展,佈局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

二是加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品質運行,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快建設國家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網路安全技術創新中心,推動首批天府實驗室加快攻關,佈局建設第二批天府實驗室。

三是加强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實體化運行省自然科學基金,繪製六大優勢產業創新圖譜,佈局實施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高水准創新聯合體,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四是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入實施大院大所“聚源興川”行動。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創新合作,佈局建設中試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构,打造全省統一的科技交易市場。開展國家科技成果評估改革綜合試點。

五是加大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完善創新資源配置管道,推行科研專案“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乾制”試點2.0。全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開展科技人才評估改革,優化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秦輝:我從事成果轉化工作十餘年,談談科技成果轉化上發力的問題。四川通過職務科技成果混改,職務科技成果非資產化管理試點等改革,已經初步解决了“不願轉”“不敢轉”的問題,下一步是解决“無成熟成果可轉”的難題。這個系統問題需要市場和政府一起作答。

從源頭上來看,我們的科技存量和產業之間的匹配度不够。究其原因還是在成果評估、人才評估的“尺規”和導向還沒糾偏。過去我們“破五唯”,破了以後立什麼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們有必要儘快建立起新的分級分類評價體系。

從熟化的過程來看,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離不開中試。但是中試也要講方法論,我們應分清政府與市場的不同任務。市場化機构更敏銳、更專業,選項目、投項目的市場行為,應交由市場來判斷。政府的資金不應該用於直接投資項目,政府可以扶植一批市場化的中試機构。

同時,創新與科技基礎設施高度關聯。對有望產生重大成果的科技基礎設施,政府要敢於投,更要保持全域化眼光,“近中遠”結合;對於普通類的基礎設施可以前期補貼,後期通過市場化運營,迴響到平臺建設中。

除了全域的理解和認識,政府更要破除“條塊化”的舊思想,各司其職沒錯,但只管自己“分內事”,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政府各部門之間應當有配合機制,並且要知道自己的上下游部門分別能解决什麼問題,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

記者:目前來看,我們為什麼還要更加重視市場在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陳光:過去我們的改革和政策導向,集中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權屬改革,但難點在中試。中試既是科學技術管理又是市場管理,需要複合型人才,把科技本身進行更好的市場評估,將科技更好地熟化,讓科技更加穩定,更具備市場開發潜力。中試要解决科技穩定性、市場確定性、成本可控性。

我們在中試上做了很多仲介平臺,但市場化程度還不够。政府可以搭台,但更要有市場靈活的利益綁定機制,風險要通過市場的敏銳把握,讓中試成為一個企業家行為、市場主體行為,有風險才能做得更好。像在浙江杭州,就有很多嗅覺靈敏的創投機构,通過敏銳地觀察哪個成果有市場前景,由資本主動找成果,用資本的眼光看成果。當然這個投資也有一定的股權回報等,以此來啟動成果。

這要求我們既要更好發揮有為的政府力量,搭平臺、制定政策,也要發揮無形的市場作用,一定要有市場行為、利益綁定,才會有更多市場主體的互動,通過市場配寘科技資源和科技人才。

秦輝:為什麼要堅持市場化導向?如果財政“砸”補貼沒有人會心疼錢,政府補貼買單利潤損失、全部兜底風險,這是不可持續的。

市場化才有生命力,還能把補貼額度降低。更好的管道就是梯度補貼、按成效補貼。前期風險大、公益性的項目,政府可以多補貼,但不建議全覆蓋,待行業壯大後,實現盈利反哺。無論如何都要提前設計好,考慮到每個階段的可持續性。產品化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一旦形成模式後可以複用,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這也是開放式市場化的中試平臺應承擔的職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