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集運指數(歐線)期貨、再保險“國際板”……上海資本要素市場“爆款”不斷上新

上海 54℃ 0
摘要:市場翹首以盼的“爆款”,未來還會不斷“上新”。

  記者張楊見習記者劉惠宇

  今年以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直接參與者數量正在快速增長,現時已有12家直接參與者加入,總數達到91家。這一數位超過了去年全年新增的直接參與者數量,間接參與者更達到1365家。

  這張從上海鋪開的網絡,已經覆蓋到全球182個國家和地區,無數的資本要素通過這張網來來往往。這一上海資本要素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成了上海配寘全球資源的生動寫照。不僅是基礎設施,在這片資本要素彙聚之地,市場、機构、產品還在不斷提升能級,三個關鍵字正在逐漸凸顯。

  關鍵字一:便利度

  一個活躍的資本要素市場,入市、投資、交易的便利度是必要的基礎。

  “基礎設施的任務就是鋪路架橋。”與CIPS一樣,上海清算所今年頻頻發力,順利落地“互換通”“玉蘭債”等創新產品。上海清算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清算所與歐洲清算銀行合作推出的“玉蘭債”境內發行人境外發債通路,在國際市場反響非常好,現時已有上百家國際投資者親身體驗,其中還包括了要求較高的境外主權類機构。依託歐洲清算銀行的託管網絡,業務可以覆蓋全球50多個市場,國際投資者配寘中國債券資產,又多了一項便利高效的新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產品還首次實現了中國債券市場創新經驗的對外輸出。借鑒“玉蘭債”成功經驗,歐洲清算銀行陸續會同日本和新加坡機构,成功推出“折紙債”“蘭花債”等發債模式。

  十餘年前在上海首先啟動的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也迎來了新的優化。今年2月,臨港新片區QFLP外匯新政擴圍至上海全市,一系列便利措施惠及更多外企。如試點規模授予管理企業,同一管理企業負責的不同基金之間可靈活調劑使用試點規模;試點規模實行餘額管理,外國投資者可在登記額度內自由匯出、匯入本金,參與試點基金的申購與贖回;符合條件的外匯資金入境後還可直接結匯……

  現時,已有博楓投資、綠洲投資、開泰遠景三家外資企業通過QFLP試點聯席會議評議,成為外匯新政擴圍實施以來首批嘗鮮者。

  中國資本市場的“試驗田”科創板,也向全世界的投資者敞開大門。他們可以通過QFII/RQFII機制,全面參與科創板一、次級市場,包括科創板新股發行、股票增發和配股的申購,科創板個股和基金交易,融資融券、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等。外資還可以通過滬港通,交易符合條件的科創板股票,現時滬港通項下已納入253只科創板股票。隨著科創50指數產品在境外市場發佈,外資投資科創板通路進一步拓寬。截至5月底,已有12只科創50指數產品在美國、日本、英國等境外多個市場上市,合計規模約為21.84億元。

  多措並舉之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資持有科創板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19年末的0.56%升至現時的3.6%。

  關鍵字二:吸引力

  一個市場能否做大做强,僅有便利度還不够,是否能開發出具有吸引力的資產和產品才是關鍵。

  最近,集運班輪公司、貨主、貨代等,都在翹首以盼一個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上海出口集裝箱結算運價指數(歐洲航線)期貨。

  上海出口集裝箱結算運價指數(歐洲航線),是基於國際集裝箱歐線運輸服務的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以這一價格指數為標的開發期貨,可以幫助行業規避運價波動風險,更好地控制物流成本。簡單而言,如果有企業要用集裝箱把貨物從上海運到歐洲,可以先在期貨市場買入指數期貨,未來如果運費上漲,期貨市場賺到的錢,能够補貼運費。

  重要的是,這一期貨產品從一開始就採用“服務型指數、國際平臺、人民幣計價、現金交割”的設計思路,吸引國際企業一起參與市場。

  同樣讓市場翹首以盼的,還有再保險“國際板”。今年6月的陸家嘴論壇上,原上海銀保監局與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細則》,在上海開設面向全球的再保險交易市場。

  現時,這一市場正在火熱建設中。硬體方面,上海已在臨港新片區金融灣園區選定國際再保險交易市場辦公場址,並根據預計入駐機构情况,另安排附近一棟樓宇隨時備用。軟件方面,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一期建設工作已經完成,可實現再保險交易資訊標準化實时互動、交易確認、契约存證、帳單簽署、交易電子檔案集中存證管理等交易管理必要功能。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透露,現時已經有近百家境內外保險、再保險和經紀機構前來諮詢參與途徑。科創金融、綠色金融、離岸金融……上海資本要素市場對於全球的吸引力,還有太多可以開發的空間。市場翹首以盼的“爆款”,未來還會不斷“上新”。

  關鍵字三:集聚性

  有了便利度和吸引力,一個市場必然會集聚越來越多的機构,這種集聚性當然會反哺市場本身。

  今年6月,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時,施羅德投資集團行政總裁郝睿誠提到:“上海的親商環境,加上出色的金融基礎設施和蓬勃的活力,在中國金融開放和上海成長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施羅德和一眾外資巨頭選擇上海的原因。取消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以來,全國新設的四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部落戶上海。現時已獲批開業的5家合資理財公司,也都落戶上海。這些公司已經推出和正在醞釀的金融產品,使得市場的豐富性大增。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同時也在建設全球資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綠色金融樞紐。集聚更多的優秀金融機構,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隨著四方來客越來越多,有一種聲音認為,上海的金融機構已經很多了,還需要花大力氣引入嗎?

  “實際上,上海在集聚性方面的提升空間還不小。”業內人士指出,從比例上看,上海外資金融機構占比在30%左右,離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70%左右的比例還有不少差距。從功能上看,上海現有金融機構的能級還不够高,落戶上海的超大型、重量級、總部級金融機構還不够多。

  上述人士建議,未來上海應著重吸引一些超大型、功能性金融機構,並通過設立一批關鍵性、基礎性金融主體,以此補上短板提升能級,幫助上海資本要素市場真正做大做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